目前分類:上達への秘訣 (29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練習是什麼

 

 

 

練習是為了熟練、純熟,打開關閉的門,知道門裏的新知,提高程度等等。但單只持續練習是不能提高程度的。練習是有些事情要做的。

 

 

 

練習(稽古)可以說是「觀察古時裏的東西」。「觀察古時裏的東西」在合氣道裏的話,多少要努力的理解創造合氣道的開祖的心理。即是開祖在什麼狀況下、有何目的、為了什麼才創造出合氣道。技法之中包含了那些含意、技法施作中又有些不能不做的事,這才是練習的要務。合氣道的根本理念要是不知道時,就無法分別柔術或運動與合氣道的不同之處,合氣道該努力的目的或方向都流失了,合氣道的學習或進步可能就會停滯了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下一個重點,發現道的方法。合氣道是與宇宙相繫的大道之一,這大道是由很多的道路所連繫而成,要踏進大道前,勢必要踏過這些道路。就人體而言,這些就如同微血管一樣。發掘出連繫大道的大路、小路與小徑都是必經的過程。

 

 

 

例如,「一定要立於天之浮橋上」「合氣道是十字道」「手腳分陰陽的運作」「技法用體表來做」「與對手接觸的部位不動」「對手的領域內不做技法」等等,這些都是大路、小路與小徑。這樣的道,相信是無限量的,窮盡一生也無法全部遇得到。只要儘量的多發現這種「道」。發現「道」可以說是練習的第二要點。

 

 

 

練習第三點是,不斷的朝著被發掘出來的「道」前進與練習,這樣的道上,會比較好走、也能在正確道上提高自我程度。發現「道」並不是簡單的事,要將這種「道」練成自己身上也相當的不容易。一次又一次,場合的不同下,數年不斷的練習是有必要的。發現「道」且在此「道」上反覆不斷的練習,練習才有意義,也才有反覆練習的必要。但是,要是沒有在「道」上或偏離了「道」,反覆練習就沒有意義,還會有損健康,因此要在「道」上練習才行。

 

 

 

只是漠然的動作,將不會是完成練習的態度。「觀察古時裏的東西」、「發現道的所在」「在道上持續練習」都是必要的。練習是不可輕乎的。

 

 

 

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31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 

 

大老師(開祖)曾說,合氣道是追求真善美的。佐佐木老師知道合氣道是在偶然的機會時,入門的初始,馬上就聽到大老師的這句話,就知道入門是正確的。當時,佐佐木老師仍在大學就讀中,學習並沒有得到要領,為了尋找「人生是什麼?」的答案,每天在咖啡店與同伴議論這個題目,學校附近的舊書店尋找有關的書籍。

 

 

 

約一年後,這樣的議論也累了,好書也沒找著,到此時的結論是:「人生是真善美的追求」。因此,就這樣的生活下去就行了的時候,剛好合氣道相遇了,聽到開祖說合氣道追求真善美之後。從這邊知道,生活與合氣道修行目標都是放在真善美。因此展開合氣道生活,如同上述,合氣道是將是一個生活的濃縮版。

 

 

 

合氣道是不斷的練習技法、磨練技法。技法(正確的說法是:技法的使用)要是能純熟,就好像清楚合氣道所追求的東西。要是不能純熟,就是仍不知道合氣道是什麼一樣。其次,技法(使用法)、動向、姿勢(體勢)要是尚未達到「美」之前仍不能稱為純熟。

 

 

 

技法純熟來說,無論遇到怎樣的練習對手,所做的技法都能達到有效程度。有效技法來說,對手與自己對這支技法的使用上,都能有相同的滿意度。滿意的技法使用指的是,內含真善美的高水準。所以儘可能使技法都能美美的應用出來。

 

 

 

看過做出來的技法,多多少少就知道程度在那裏。這是從美的觀點出發來看。所以,技法使用時一定要美美的進行。技法「美美」的使用,指的是動作上不多不少的「業技(技法使用)」。生疏當然就是該作的步法、手法沒作出來,反而用多餘的動作,使美麗的軌跡畫不出來。

 

 

 

軌跡在空間的美為其一,另一個是時間的軌跡的美。是螺旋的動向。大大的開始動作,小小收尾動作,或是小小的切入,大大的收合,這些都是螺旋的動作。這種旋渦加入氣,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。這種旋渦是空間的旋渦、也是時間的旋渦。如同開祖所言:美與宇宙的韻律是一致的。

 

 

 

自己「業技」(技法使用、動向)的程度,指的是手能早早放置正確的位置上,自己也能觀看自己的「業技」。手腳的動向、位置、腹部、臉部觀看的方向。對受方做技法時,當然是這樣。技技法時也相同,想看的時候就能看得出來。道館裏要是有鏡子時,可以看看自己的動作。有時會看到與自己想像中的不一樣。

 

 

 

技法要是不能純熟的施作,一定是有那些地方沒有到位。不到位就是外形崩壞了,不美了。先從美的方向改進,改善多少,就有同樣程度的熟練。不能純熟的作技法,就算重覆不斷的練習,也不會練到純熟。與其重覆練同樣錯誤的動作,不如以美的出發點來進行改善,有點可說是捷徑。最好能先由美的體型、姿態「業技」開始,再由美的「業技」結束。

 

 
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30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感謝難配合練技法的對手

 

 

 

合氣道的練習一般都是以兩人一組的練習,所以會遇到各式不同的對手。有技法配合度高的、有讓我們做不出技法的、有用嚴厲動作壓制或拋摔我們的人等等,所以無論是誰都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對手。

 

 

 

一般來說,最容易做出技法的程度是比自己稍低一點或相同水準的對手,難作技出技法的,當然就是實力比自己高很多的對手。不過最難一起練習的,就屬受身都還做不好的初學者或,年紀很大,連站都有點難的年長者。先從受身還沒熟練的初學者來看,被做技法時,因為臂力還沒適應技法,在還來不及完成受身動作前,就先以身體自然本能做出防衛動作,或是轉來轉去的亂動,或是轉身逃開,這些都是扳倒或壓制的技法難以做出來的原因。如能將技法做到自己和對手都能滿意,這是相當的不簡單的。

 

 

 

與年紀很大,連站都有點難的年長者練習也是很難的。與較沒有體力的對手練習,要在持續練一小時,卻不讓他的呼吸變得急促,這點就很不容易了。如同與精神很好的對手練習,年長者可能持續不到5分鐘。就像持續一小時的練習,配合對手慢慢的練習,當然可行,但如要以10倍的力量來做反應動作,年長者自然做不到。如上所說的練習都能做得好時,幾乎與誰都能完成練習。

 

 

 

與程度比自己高的對手練習時,就算被打敗了,也有很多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,也能得到練習後的成就感,被自己同樣程度或稍差的對手壓制,自己的技法沒有效果,誰都比自己好一點。當然會有這樣的想法,如果沒有這種想法,是不會進步的。不過,之後,要將結果整理、活用出來,這才是進步的分水嶺。有的人卻認為,這是對手的練習,下次不要再與之練習,或是想努力一點,下次不要再被打倒了,決心學會被扳倒的「業技」,開始鍛練被做關節技所控制的關節,因人的不同,有不同的想法、做法。

 

 

 

合氣道的練習不是比賽,勝負的觀念,原本都是不對的,只是只要是人都會與對手比較,自然也不會想要敗給對手。不過,練習時勝了對手,打得過對手等這樣的想法,或是有不想敗給對手的想法,這些都是摩擦、抗爭的起點。因此,當受身的人努力的做出不合於受身的的動作,自然不會因為合氣道技法而倒下。

 

 

 

對手多少會努力將一點力量帶進技法,技法反應回來時,也要感謝對手。這是我們的一種試練、課題。從練習所帶出來的課題,無論如何都要通過這種試練,課題出現的當時,或是帶給我們課題的練習對手,都要心懷感謝。之後再來發掘課題的解決方案。課題、問題的解決,不難。難的是,發現問題的方法。

 

 

 

問題解決法不在練習的場合時,練習後的自由對練也行,如仍不能解決,數日、數月、數年後仍要記得要找出解決的方法。每個對手都不一樣,所以會帶給我們不同的課題。要誠摯的承受.一個一個的自行發現正確的答案。開始時從小課題,慢慢的就會有大的課題,就像禪的公案一樣,有時經過數年仍不能有解決的答案出現。在此之前,要是沒有解決小課題,公案是不會解決的。所以,小問題也要明明白白的解決之。

 

 

 

一個問題解決了,另一個問題才會跟著出現。問題與解決是重覆不斷的。從這裏才能進步、純熟。因此,和容易做技法的人練習,因為不能提供問題,所以進步的機會也比較少。因此寧願和難做技法的對手練習。與難做技法的對手練習,就算沒有變得純熟,只要見面了,就會給我們學習的作業,這些都是要心懷感謝。

 

 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29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武道直覺~~避開危險

 

 

 

合氣道是武道。武道的基本為「生存下去」。為了不喪失生命、為了學習技術、讓身體養成避開危險的直覺。這是從古到今不變的。

 

 

 

路上,會有很多人冷靜的做出以武道眼光來看是有危險的事情。像有不確認左右方卻衝出來的人或腳踏車、在路上奔跑、沒有開燈的腳踏車、在壅塞的樓梯往下衝的人、車站月台邊端漫步的人。這些不但自己有危險,同時會帶給別人危險。

 

 

 

不只在路上是這樣,道館的練習時也常發現沒有「武道直覺」的人在其中,「避開危險」的直覺我們稱為「武道直覺」。欠缺「武道直覺」的人,在武道上不能完成好的練習或是在程度上無法達到純熟的水準。

 

 

 

合氣道沒有比賽,攻擊的(取方)與防守的(受方)兩方都在事先決定,受方先做攻擊動作,取方只要做取方的全部動作即可。當取方的人完全不用(會)考慮受方在動作中可能的攻擊。或是受方自己也有只做受方動作,不會有對對手所出現的破綻,做出攻擊動作的想法。

 

 

 

不過,在武道的角度上,受方在取方完成所有的動作完成之前,對手如出現破綻時,心理上與整體動作上應隨時對其做出攻擊動作。當受方的在取方動作時,心思除了全數放在自己的身體與對手的動作上,還要注意有無「這裏可以反擊」、「這裏不要打」等破綻的出現。做技法的取方也是一樣,不要注意不要做出破綻讓對手有攻擊的機會。取方與受方,雙方都保持這種緊張感,才是好的練習,才能練成純熟。

 

 

 

道館練習時常看到的「危險」的事情,首先是,「站在對手的正面」。因為站在對手面前,容易發生被打、被踢的危險。同樣的,練技法時,踏到對手的正面時,也是同樣的危險。最典型的技法是,單手抓四方摔。對手的正面,正確的說法是,因為侵入到對手的領域、對手圓的裏面,對手用他空下來手就能敲過來。

 

 

 

其次,「太過接近」是有危險的,這也常可以見得到的。因為太接近了,對手隨時可以打過來,踢過來。實際上對手就算沒有攻擊,心理上仍有攻擊的想法,我們的技法是比較後做的,所以可能發生無效的情形。

 

 

 

其次,做技法的一方脫離了將被抓的手或接觸的部位,可以稱為喪失了制服對手的接觸點,對手的手或身體都能自由的使用,結果是給對方留條活路,可以用不受控制的手,輕易的朝臉部打來、刺來、踢來,這些都是危險的。技法之中將對手的手與自己的身體隨時保持黏在一起,直到最後都不分開。否則不只技法無效,也會發生危險。

 

 

 

最容易看得出來與接點分開是有危險的技法是「後方雙手抓」(見照片)。將被從後方抓著的手上揚讓對手的手部分離,這隻手就會被用來勒住我們的脖子。被抓的手絕不能鬆開如果不能互相靠緊的話是有危險的。

 

 

 

 

與對手的接點直到最後都不能離開。所謂的最後,指的是技法完成後,有能力再做下一技法的態勢。

 

 

 

也就是說,一教或二教、三教壓制後到站起來之前,必需保持注意不被再攻擊,才能站起來。當然,固技的壓制時也是一樣,心思或力氣保持上都不能有讓對手有折返回來、不要有再打回來的機會。技法完成後,離開對手的時間點、呼吸、態勢、角度、注意力等等都要十分的注意。

 

 

 

就算對手反擊時,也能隨時對應,或是最好讓對手放棄反抗心。因此先對危險有感應,也要訓練避開危險的直覺。

 

 

 

避開危險、養成武道直覺。

 

 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28.php

 

 


 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肩部的使用

 

 

 

合氣道會以外形動作,做為練習的理由是因為技法不會是固定的。技法不會固定的原因很多,其一是「肩」的使用方法。這裏所指的肩有肩胛骨、三角肌、僧帽肌等部位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技法要能純熟的施作,要從地上、下肢、經腰、腹等體幹將力量往手指傳遞上來。肩部要是太硬了,沒有貫通時,力量會積存在肩部,無法從手指傳遞出來。先從肩部的靈活貫通開始。

 

 

 

被對手用手指抓住時,手指負擔著大部份的力量,想從這裏反擊回去,有相當的難度。對手如沒有出力時,就像受方沒有盡力扮好角色。所以要出比對手還要強一點的力量。這關係到肩部,肩的力量大於手指,力量的種類也不同。力的法則之一為,末端出的力小於由中心出來的力。愈近中心的力愈大。因此比較靠近中心的肩部所出來的力量,大於手指出來的力。不過,為了使肩部能揮出強大力量,肩與位於身體中心的腹、腰必需連成一體。還有,做技法的時候,不要先動手指,肩部要比手指先動才行。

 

 

 

第三,肩部的使用法,還沒用到的那側肩部有其使用法,這有點難度。合氣道在身體的使用上,左右兩邊需輪流成為陰陽。但人的鬥爭本能下,左右肩會同時為陽陽的使用。

 

 

 

肩部被攻時就不用說了,手腕被抓時也是、被打、被刺都一樣,與對手相接的那側與視為陰的另一側的肩部如未配合使用時,技法就不能有效發揮。使用側的手腳()與另一側的肩部()配合使用。但同側為陽的肩部卻不要使用。為什麼會這樣?因與對手接觸時的手、與同側手、腳、肩所結成一體,要當成不能動的支點。當成支點的手不動時,使用另一側肩部時,可以自由的動作,同時因為離心力的作用,屬於相當強力的力量。

 

 

 

基本技法裏,無論是誰,練個數年,都會變成純熟的「業技」(身體的使用)。例如,入身轉換法,雙手抓呼吸法、正面打入身摔、正面打一教等都是。這些都共同包含了肩部的應用。

 

 

 

如同上述,不能純熟會有數種原因,這些要是都能做得出來,技法自然也能純熟,肩部使用到何種程度,技法純熟度也相同。不要光顧著手的用法,最好能先讓肩部純熟、自由的使用。

 

 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27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不要停下來

 

 

 

合氣道的技法練習,通常都是二人一組的練習,輪流當受方與取方重復不斷的練習。在有實力前,初學者的技法會因為對手的程度有所不同。對手較弱時,或受方適當的配合動作,另當別論。對手體型大或有相當臂力的時候,光站在面前,力量與氣都用出來了。面對這樣的對手,就算對手沒有盡力的抗衡,仍無法扳動對手,技法也做不出來,

 

 

 

想要純熟的做技法,有不同的條件需去克服。其一為「不要停」「不能停」。有那些是不能停的?首先手腳、腹、腰、肩等部位是不能停的。特別是腳的勝負關鍵,腳停下來可以說成「楞在那邊」,武道觀點,不喜歡這種現像。以前有停下來會被砍到。不只是腳而已,手、腰、肩等身體各個部位都是不能停頓的。特別是在動作不明顯的()更是要注意,不能停頓下來。陰停頓下來,陽就不能有所變化,技法也做不成。

 

 

 

第二點是,呼吸不能停頓。呼吸停了,動作大概也停止,力量不能正確的施出。呼吸停了,肺或心臟強度會減弱,呼吸的應用方法,即造成呼吸方法不對的原因很多。受方慢慢的強壯心肺功能為第一點,技法在施做的同時,要有意識的知道吸氣與吐氣。初與對手接觸的時候要吐氣,在摔出、壓制前吸氣、摔出與壓制的瞬間再吐氣這才是對的,練習時需正確配合呼吸。

 

 

 

把這種呼吸法在練習的時候,儘量的應用,像呼吸不要停、動作不要斷,慢慢的做出技法就行了。不可思議的是,當慢慢的做,做得出來時,快速動作也可以做得出來。快慢都能完成後,呼吸也能自行控制了,身體自然能配合呼吸律動。

 

 

 

第三點是,「氣」不能停。「氣」不會留在「楞住」的時候。「氣」要是不能理解的話,往「心情」「心」來思考也行。「氣」可以視為技法動作的前導者。「氣」停了,身體就不知道要怎麼動了,有的是動作停止、也有亂七八糟的亂動。開祖有「手腳腰由心來使之一致化,身心一致是最重要的」(合氣道新聞No.75)與「氣」「心」與身體一同動作才行的說法。還有,合氣道的技法,是屬於氣形的練習,用「氣」來劃出外形,這樣的軌跡上不只不能停止也不能斷在這邊,要成為美麗的、無多餘動作的旋渦狀流體動作。

 

 

 

這種「身體」「呼吸」「氣」這三個都能不要停止的動作時,可以說是更上一層樓了,可以在面對有臂力或體力的對手時,仍能做得出正確的技法。當然,技法要純熟,除了「身體」「呼吸」氣」這三個都不要停止外,更要能相互聯動,也有能力應用在練習的時候。

 

 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26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小地方更是重要

 

 

 

練習這件事,不是只在道場。也不是只有技法或外形的練習而已。隨時隨地想著要怎樣的練,這才是練習的要旨。道館的練習,如果以為有老師指導的練習,才是練習的重點,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。

 

 

 

道館在進到技法練習之前,需先做暖身操。普遍來說,一般的暖身操,只是讓身體快點習慣進入活動的階段,心想的就是要快點進到技法的練習當中,有人根本身體都還沒有準備好。要知道,這樣的體操除法是磨練「業技」外,合氣體的養成與呼吸在身體上應用的準備,所以這也是重要的修練要旨。

 

 

 

輕忽暖身操,除了沒有暖身的機會外,也會帶來身體的損傷、阻礙「業技」的進展。例如膝部或腳部伸展的時候,腳尖比膝部更早往前伸出時,這是膝部會疼痛的原因。腳要垂直於地面,腳踝儘量保成直角。這樣的角度,需在做「業技」的同時做到,腳尖比膝部更早往前伸出時,自己體重會移到膝部,造成膝部的負擔,更會造成膝部的疼痛。先從正視暖身操開始。

 

 

 

其次,手腕、脖子(頸部)、股關節等的伸展運動的時候,吐氣的時候,不能放柔軟,反而成了僵硬。養成了這種暖身習慣後,實際在練「業技」的時候,氣會因為吐盡了,會被對手彈開,技法不能純熟的練好,呼吸()也會馬上往上提。

 

 

 

體操也是,平常的步法,也就是一舉手一投足,都是練習的方式之一。換言之,動作與平常的舉手投足不同時,身體會搞壞,也會阻礙合氣道的進步。講得誇大一點,蟻穴將會是破壞堤防的原兇。

 

 

 

技法水準來說,就算沒有親眼看到做技法,像看到對方做暖身操、走路的方式、敬禮的動作等等,根據對方的舉手投足就能概略的知道其程度的高低。人都無意間,從小地方來判斷別人的技法程度。一般人不會多半不會真正顯示明顯的動作給別人看,反而在無意間的小動作,會真實的流露出來。所以愈是小地方,愈是要注意。。小地方不要輕忽,才能成就重要的練習。

 

 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25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回到基本面

 

 

 

合氣道的練習過程中,前面總是立著阻礙前進的高牆,隨著練習年數的增加,這樣的高牆也隨之增厚。如不能針對高牆有所突破,是不會進步的。開始的階段,高牆仍是薄的,以力量或努力破壞高牆,並不是這麼的難。但慢慢的這高牆會愈長愈厚,要突破就愈來愈難了。

 

 

 

遇到困境時,如果想繞過高牆,再往前進時,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。高牆會立於正道之前,繞過或不正視時,這就是走上橫道、邪道了。所以要盡全力、挑戰橫擋在前面的高牆,雖然開始時,可用體力、氣力突破高牆,慢慢的不能突破的高牆就會出現。用自己的熱情和努力,面對每個階段的高牆。

 

 

 

突破本階段高牆的方法之一,回到基本面,回到原點。例如,回到初學基本技法時的心態。一教、二教、三教、四方摔、入身摔重新再學過。

 

 

 

還有,呼吸法的研究。這些基本技法、呼吸法提高質的水準時,可能可以突破大部份的高牆。反之,基本技法、呼吸法水準不能提高時,就會碰到高牆的阻礙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這樣更厚的高牆會從中產生出來。這時,更要從基本面下去研究。例如,基本中的基本,一教(手臂下壓),追求完美的技法練習。一教之中含有非常多合氣道深奧的理論。重視一教,一教做不好,二教、三教、返手摔、呼吸摔等等都不會做得好。不只是一教、就算其他技法做出來,或是自認做得出來,多半是因為對手讓我們做時,所產生出的錯覺。

 

 

 

這樣的深厚的高牆將會不斷的阻立在前進的路途上,當不斷的增厚的同時,要能回歸到基本面,要從基本之中,要能更深入的研究。也就是基本是最重要的事情。認識基本、需由基本深入、寬廣的研究才行。換言之,純熟與生疏就看是不是能將基本做得出來,或是做得程度差別而已。基本面指得除了基本技法外,還有其中所隱含的思想、哲學、心理。

 

 

 

回到基本、回到原點。「快點迴轉回去」可以這樣說。

 

 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24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理論與實踐

 

 

 

做任何事情都是要合於一個理字,不然這就沒有意義。合氣道也是一樣。不是光只要扳倒、壓制對手就行了。不合於理字時,對手就算倒下來,也會不服氣,自己也不會有滿足於技法的施作。

 

 

 

反過來說,理是完美的,不過在練習的時候對手完全不動如山,這是因為沒有完全合乎於理。理論沒錯,只是不太完全於理的要求,或是水準還末到達理論的要求。

 

 

 

合氣道精彩的一點,就在自己能施作的同時,將之理論化,能理論中實踐出來。理論原本是要由自己來研究出來,但初始時可先從先人所建築出的理論學習。再以此為基礎,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成果。再將成果交付與後學繼承。例如,技法有無效果在於「業技」有無成為十字,這是先人所創的理論。自己如有相同的認知時,自己可以實際的操作看看。在相對練習時試用十字的理論操作,要是這理論是正確的時候。之後就不斷的重覆練習,技法需都能從成十字開始提高水準。

 

 

 

反之,「業技」要是不能將十字練得好,這是因為還沒有注意到這個層面,就算實踐了,理論化卻沒有十分的完成。還未理論化前,有十字的「業技」仍是做得出來,只是其他技法普遍是做不出來,也不能傳導些什麼給後輩們。

 

 

 

光只有理論,技法做不出來,也沒有什麼意義,實踐後不能理論化也是個問題。理論與實踐都是純熟前不可或缺的事情。

 

  

 

自己發現的宇宙法則,是不是正確,將這些放在自己所做的「業技」之中實踐。正確的話,「業技」自然有效。「業技」有效的實踐出來時,即會與宇宙法則與運作一致。

 

 

 

想要在合氣道有所純熟時,要有能力說明所做技法的理在那裏,這裏所說的,理論在實踐中完成。

 

盲目的練習,這也只是理論中的一種,但這僅是單面的技法。儘可能使練習是由理論與實踐合為一體的練習。

 

 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23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享受夏天的熱

 

夏天是很熱的。長時間在有冷氣的公司工作後,走在被太陽烤熱的柏油路上,一邊冒汗一邊朝著道館前進,換道服時,內衣被汗弄得濕漉漉的。夏天真的很熱。

 

 

 

不過,夏天當然是很熱的。夏天要是涼一點,當然是好過一點,只是這樣就不太自然了。以前,對於涼爽的夏天稱為「涼夏」,當成主食的米,無法結穗,這是冷害下的結果。在沒有空調的時代,為了米的生產,多希望夏天能熱些。以現今的商業角度,夏天不熱、冬天不冷是不行的。

 

 

 

夏天熱的日子裏,公司或店家打招呼多是「很熱啊」。但在修行的道館中講「很熱啊」比較不會受到認同。特別是在沒有當成一般的打招呼用語時,覺得這些真的很不喜歡熱的人有點可憐。這樣的人,夏天想著天氣快點變涼、等到了冬天,又討厭冬天的冷。換句話說,就是一直不滿意氣溫的高低。常常會有「鄰居的草地長得較好」的認知。

 

 

 

練習不管是在寒冷時節、嚴熱時節。夏天要享受熱的練習,夏天的道服才會被汗弄得濕漉漉的,在其他的季節中,是不易有的現象。練習後的啤酒也是在夏天比較好喝,在嚴熱的夏天練習比其他涼爽的季節,會有更多得優點。

 

 

 

反而會有停滯的現象,夏天因為水份的蒸發、與天氣調節下,血脈的循環會比較正常。夏天的日常生活中就會流汗、練習中更是大量的流汗,體內的血液全能夠循環。血液的循環正常化後,等到過了涼爽季節,來到下個夏天的前的一整年,都能有活力的生活著。如相反的話,躲在冷氣房中,不能出汗,停滯的血液使得循環不能正常化,使得正常化的機會給流失掉了。

 

 

 

在炎熱的天氣下練習,體力會大量的消耗、呼吸也較難調節,所以要衡量自己的體力,「業技」的練習應在沒有不夠或太勉強,以最有效率的狀況下練習。「業技」放在專注練習時,就算是夏天也是件很好的事情。

 

 

 

夏天自然是炎熱的,不要討厭炎熱,最好樂在其中。炎熱的時期不會持續的,很快就會涼下來的,會再想念炎熱季節。就像寒冷的冬天時期,會想念夏天的熱,先從樂在炎熱的夏天開始吧。

 

 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22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與自己挑戰

 

 

 

運動比賽是與對手挑戰,練習是為了戰勝對手。合氣道不是運動,也沒有比賽。合氣道不是與他人挑戰,反而是與自己挑戰。鍛練自己的身體,磨練自己的技能,瞭解自己不知道的地方,完成自己不會做的事情,這就是與自己挑戰。合氣道稱為「吾勝」。挑戰自己所背負的使命,

 

 

 

當然運動也能修練出「吾勝」。勝過他人或、超越比賽的界限,與自己戰鬥也算是一種。把比賽或對手看成幫助我們完成「吾勝」的條件就行了。把目的當成手段,把想法改變一下就行了。

 

 

 

與自己挑戰的樣子,從外面看,心情很好。小朋友的天真或認真於比賽樣子,都能獲得感動。如小小朋友學步時的搖搖晃晃、第一次學騎腳踏車的樣子或是演武時竭盡全力做技法的樣子都是。

 

 

 

成人會比較介意別人的看法。心中掛念著動作是不是漂亮完美、氣勢是不是夠強、在別人眼中有沒有純熟的。這些都是與別人(看到的人)戰鬥的。演武的時候,有心中掛著別人的看法,傳達不出來感動,反而有一點令人討厭。有幾次機緣看到有川師範在合氣道或柔術的演武會中,對我們在演武會上盛大的拍手,有川師範有時有56次的拍手,有時只有23次,有時則完全不拍手。之後才知道,有川師範不管技巧有多好、用力氣在演武、或是有秀給觀眾看的演武都是不拍手的。會拍手的或是有評價的多半是,盡全力與自己挑戰的演武。這與熟練、生疏;強、弱;老手或生手都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。

 

 

 

合氣道的相對練習都是兩人一組的練習,起初是把過多意識放在對手身上,想的只是要怎法如何的扳倒對手,變得只與對手挑戰。這樣成了相爭的練習,當事的雙方,不只不會滿足,旁邊在做觀摩練習的人,看了心情也不會太好。

 

 

 

如與自己戰鬥、練習如放在向自己挑戰中,就算被對手壓制、帶動、扳倒,都會誠心的認輸,這樣可以學得對手的技法外,心情也很好。旁觀的第三者會有好的心情。更不用說當取方的對手的心情了。當完成挑戰自己的使命,獎會是人間最大的成就感。

 

 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21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用勁

 

 

 

運動或武道都一樣,重視的都是力道有無正確的使用,這種怪習性不是容易被改正的。合氣道的練習中,對手以手用力的推過來,反而好反應。一般人因為以出力或身體的使用,較會有安全感,常會看到喜好出力的多是初學者。

 

 

 

勁道什麼?簡單的說,停止呼吸時,氣就不會循環,肌肉會僵硬或不能完全的運動。所以當肌肉不能有效率的發揮出來,技法自然不能十分的有效果。特別是在力量使淺層肌肉僵硬,使得深層肌肉根本不能動,真正的力量根本出不來。

 

 

 

其次,手出來的力道來看,起初是用手出來,感覺是出到力了。力量是由身體的中心或另一側,慢慢的朝手指尖這裏移過來。如相反的作用時,就會變得不合適了,這樣只是力的表現。這不只是在合氣道,棒球的投手投球、高爾夫球的揮桿也是相同的。

 

 

 

其次,力量要是光從身體得中心或丹田出來,這是出不來的,這種力是沒有效率的。為了發揮力道的率效,要將胸部 (即醫學上所稱的胸腔,整個胸壁所包含的所有體幹)的氣息往腹腔降下來,這樣的話,胸部肌肉會同時柔軟的往腰部降下,腹會與指尖結成一體,手臂會變重,力量再由此通過。

 

 

 

在許多情況下,對手抓的力量會比自己的力量大很多。對手較弱(力道)的情況,應是比較少的。這樣如想不輸在力量大小的時候,一要揮動鍛練棒來增加自己的力道,雖說最少也要有一點程度以上才行,但也不能練過頭,造成弄壞身體的健康了,這是要有的常識。前面說的揮動手指尖可以增加力道,同樣的也不能單靠這些。

 

 

 

另一個是,要出比對手更強的力道的話,用身體就行了。對手用兩手同時抓住自己的手臂時,手臂再粗,粗不過體幹,因此從體幹傳出相當大的力量到指尖,不會有出力的感覺。

 

 

 

當對手出來很大的力量時,力量會卡在抵抗對手的時候。如果停止呼吸,單單出力,這樣的力量是出不來的。停止呼吸,光吐氣時,肌肉會變得僵硬。在做「業技」時,不能光吐氣,需大量的吸氣,在技法決定的瞬間吐氣就行了。

 

 

 

呼吸要配合身體的動向,該吸時吸、該吐時吐,停了呼吸就不對了,整個過程力量與呼吸都是相連繫在一起。身體的動向、「業技」都是與呼吸配合在一起才行。

 

 

 

還有,強去破壞對手的力量,同時自己的力道也停在這裏,變得不能動作,力道全僵在這裏。和對手接手的時候,這個接點不要去動它、不要去改變它。接點要是有一點點的變化,對手一定會反抗,會成為自己敗下的要因。

 

 

 

最重要的事情是,當與對手接觸的瞬間,就要與對手吸付在一起。與對手一體化的部份,就能自由的運動,而且根本不用用力帶動。

 

 

 

不特別注意下就能不用力的練習才是正確的練習

 

 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20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停頓或逃避

 

 

 

施作合氣道的技法,多半是運用手來執行,初學者會過份的依賴手部動作。工作上來說,手幾乎是沒有做不到的事。

 

 

 

用手做技法,使用的力卻不是單由手發出,如果不能有效地使用自己體重,而自行出力的話,不像武道通用用力法則。因此,腳是不能停滯的。停頓時重心會同時放在兩腳上,動作就會停了下來,相撲有「腳步匯齊」的術語,不做這樣的動作是失敗的主要原因。

 

 

 

這種不停頓的事情,最重要的是要先以心情不停頓開始。抓住對手的手時,這樣停頓的心思多半會呈現出來。練習時練過不計其數的入身或轉換後,更不能將心情停頓下來,要以身體來記得這樣的狀況。

 

 

 

為了不讓腳停滯下來,腳的運行動作絕不能停止。因此,重心的移動是很重要的。重心輪流轉換到左右腳,不單只是腳的運行,腹或腰的體幹先動作,腳就不會停滯。如腳先動作時,會變成不安定的狀況,因為腳不能充份的承載體重,腳的運行會變得掃來掃去的亂動。

 

 

 

其次,為了要有流暢的運行,需同手同腳、兩腳要成T字形的運行。心思縝密、體開三面的運行。

 

 

 

因為有對手,因此平常的步法會被阻礙,無法動彈。所以要使用武道的步法運行。膝行或登山的步法,比較容易被瞭解。腳(正確的説指得是整個下肢)有正確的使用,就不能純熟的運止,力量也出不来,這就很辛苦。

 

 

 

其次,呼吸的弄混了、動作錯亂了、停頓了,腳就會停滯下來。腳的動作需配合呼吸一同動作。

 

 

 

站姿的技法就算腳不動,仍可由上半身大力的矇過去。座技就沒有辦法了,因為座技比較難。做座技時,腳要是停滯時,就是兩膝同時緊貼在地板上。兩膝同時緊貼在地板上時,體重的優勢就無法利用了,單只靠手臂的力量,手法上比較不能運用。這樣力量也比較出不來,成了膝或腰來負擔重量,這是膝或腰部的損傷成因。

 

 

 

做座技時,多半是一邊的膝部為重心貼在地板上,另一邊的膝部運用要如同立姿一樣(見相片)。不只是立姿、座姿的腳也是不能停滯下來。

 

 

 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19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技與業

 

 

 

合氣道的練習法是從不斷的練合氣道技法外形動作開始。特別是一教~四教、四方摔、入身摔、反手摔、迴轉摔,等數種攻擊法與其連續組合動作的練習。例如,一教就有正、逆半身單手抓一教、雙手雙手抓一教、雙手單手抓一教、正面打一教、側面打一教、前打一教、後方雙手抓一教、後方單手勒頸一教、後方雙肩抓一教、胸抓一教、胸抓正()面打一教,加上以上技法的座姿、半立座姿等等。更加上這些技法的前後方技法、左右兩邊技法,一開始就要記得這麼多的技法,是有點棘手,不過以依樣畫葫蘆作技法,是不會太難的,多一半的人都能練習得出來。

 

 

 

不過呢,這樣的技法有沒有效果,就要另當別論了。有效的技法,指的先是對手有一定程度的抵抗下,仍能扳倒、控制對手。再來就是,做技法的瞬間與對手連結成一體,對手也能自由的活動。在此時做技法,對手不只不會抵抗,如能做到「此時對手的身心會放棄對抗,同時願意配合動作」(合氣真髓)這樣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了。

 

 

 

做成有效的技法,其困難度會有各式各樣的理由,概略的說,應屬技與業沒有正確的配合成功。「技」在英譯中為TECHNIQUE,偏技術層面。就是,攻擊對手,使之倒下的技術而言。以外形技術而言,不能做成自己流,要照前人創造、傳承下來的技法施做。這裏所說的「練習」(「稽古」指是回顧以前的做法)就指的是這個。因為合氣道是開祖配合宇宙動向所創立,這種形如果被破壞了,就是違反了宇宙法則,不自然是會破壞身體,造成損壞的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「技」法能純熟的使用,先要從創造出這支技法的基礎開始。合氣道的技法多半是以手來應用,重要的技巧也放在手部上。但光靠手卻不能做得出純熟的技法,成為不太有效的技法。因此做技法的手要配合特別的動作或運動。這個配合稱為「業」。「業」以字源來說,是「撥動或操作鐘形樂器,外形如齒狀的大塊板狀物。引申工作上必要的成功要素或要點,以「業」稱之。」(據標準漢和辭典)。在此可以說:促成一定目的或意圖的措施。或這些相關的行為、行動、措施等(「廣辭苑」)。英文則是move,task,work這個含意。

 

 

 

以業來說,例如,同側手腳同時連動的應用,手腳分陰陽的使用,手與腹、腰結成一體使用,貫通肩部使用,立如天橋一樣(指在呼吸力養成法與對手連成一體,不用蠻力的帶動對手失去平衡)、與成十字的做技法,技法不會有限制的,反而是千變萬化的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「技」想要能純熟的做得出來,「業」一定要會做得出來才行。換句話說,業有多少程度,技就只有相同的程度。合氣道有呼吸法的練習法。雙手單手抓的呼吸法或座技呼吸法。這並不是技法,但對業的練習而言,是很重要的學習與磨練。有川定輝師範常說:呼吸法要相當程度才能做得出技法」這個意思是說呼吸雖不是技法,但呼吸法卻是在練習時純熟技法中的一個要件。即是呼吸法是「業」往上精進的練習法之一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參考文獻:

 

廣辭苑

 

標準漢和辭典

 

 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18.php

 

 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問題出現才是進步的開始

 

 

 

合氣道沒有比賽,所以沒有必要為打勝別人而努力,只要合於自己的實力,以自己的步伐持續的練習即可。

 

 

 

道館的練習,一般是以兩人一組的練習,指導老師先示範動作,兩人再輪流當受方與取方。因此當受方的人往往不會有太大的抵抗,使技法能夠作得出來。因此在初段、二段前都會技法都能順利完成,不會遇到太大的問題,可以輕鬆愉快的練習。

 

 

 

但,到了5段、6段等高段者時,如果還沒遇問題或自己沒有發生問題,這樣就是一個大問題了。沒有問題在合氣道的角度來看,並不是充分瞭解了合氣道,反而是不瞭解合氣道,才會有的問題。當然問題是有各色各樣的不同,不同的人應會有不同的問題,這邊所說的問題是,指合有關氣道修行上的本質問題。不認真的處理、解決是不可能排除問題的存在。

 

 

 

這樣說吧,像禪的公案一樣。例如,合氣道是什麼?合氣是什麼?一教是最容易,但為什麼也是最難的技法?反手摔為何不容易做得出來?站在天上浮橋又是什麼?宇宙的回音說的又是什麼?諸如此類。

 

 



合氣道技法呈現在各人的合氣道思想,哲學、人生觀,乃至宇宙觀,這些如果沒有確實附著在各人的身上,這樣的合氣道將會是粗淺的,對手也無從中習得應有的技法。為了探求合氣道思想,哲學、人生觀,乃至宇宙觀,除了努力再努力,別無他法。合成一組練習時,要將不知道的、不會做的層面打開來,面對它;已知的、會做的做得更好、更深厚。練習要純熟就由此橫軸與縱軸所組成的十字開始放開來。

 

 

 

不過這樣的擴大身心來面對的問題,會因人的能力與努力,結果會有所不同。且全部都是潛藏在上述的問題裏面,這也同時是阻止擴大層面的力量。如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,不能再有進步,純熟程度也到此停止。

 

 

 

問題是一定會有的。無論是誰都會有面對同樣的問題。首先要發現潛在的問題。要是自己無論如何都做不好、別人可以自己卻不行、別人同樣也同樣做不出來、或是根本不知道其中的緣由,等等不同的結果,這是根本性的問題,先捉到問題的重心,再努力加以解決才行。問題不解決,會一直存在那裏,成為往前前進的阻力。

 

 

 

合氣道最美好的地方在於問題的出現,這要用身體來感覺,將這樣的問題通過「業技」的練習來解決。「業技」與對手來試練,有錯誤的試練、有解決問題的試練。試練後的「業技」,不論對手或自己都能滿足這種結果,這才是解決之道。合氣道思想,哲學、人生觀,乃至宇宙觀與「業技」是相通的,理解後、真實的感覺出來,就是合氣道最美好的一面。「業技」理論化後,再將理論化的「業技」實現出來,就是問題的解決。

 

 

 

為了純熟,在此之前,「業技」(技與業)是思想,哲學,乃至宇宙觀仍潛在不少問題。將這些問題全部發掘出來,要全部解決是不可能的,但要以挑戰能多解決一個問題就多解決一個的心態。發現一個問題,就進步一點,要再能解決這個問題,就進步更多、更純熟一步。

 

 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17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開始是很重要的

 

 

 

會開始練習合氣道的人,其動機各有不同。也不是僅有一個動機,就算相同動機下,也會有不同的順序。想變強、鍛練身體、學健康法、學合氣道哲學,各種各樣都不同,順序也不同,沒有特別去意識時,共同的動機有「練到純熟」這點。追求健康而學合氣道的人也會在不想輸給別人的意識下,努力的練習,滿足於自己能純熟的扳倒對手。

 

 

 

5060歲,才開始練習合氣道的人,想要動動身體或是為了健康而開始練習合氣道,其動機為No.1。是不是純熟、是不是變強,並不是很重要的。以想要變強、想要純熟為動機的,多半是年輕人,練習如果沒有朝著變強、純熟這個方向練,就會變得不滿足、或變得失望了。

 

 

 

現今的合氣道,誰都可以來練。持續認真的練習的話,可以造就合氣道的身體,也能記得技法。不過,事物都是有表裏兩面,容易裏面藏有困難的地方。一開始時,輕鬆的練,之後就要為此付出一點代價。

 

 

 

學校的學習,特別是語文類,最能看出,初始時,要如何的集中時間與精神是最重要的。開始時如有適切的學習,仍不會有太好的成果。練習也是開始時很重要。特別是在剛入門,最有活力的時候,可以挑戰自己的界限。練習到自己身心的界限為止。練到自己連站都站不起來為止,自己鍛練。時常挑戰自己的界限。不知道自己的界限在那裏,就不能完成真正的練習。不知道自己的界限,會練出極限,造成傷害自己的身體。知道自己的界限與能力時,再由這樣的水準往上提昇。首先,先知道自己的能力在那裏,練習也先到那裏。這樣才是練習的開始。

 

  

 

現今,練合氣道的人口已普級到約有150萬人左右。練到二、三段不是那麼的難,實際上也有不少人也都取得這樣的段數。不過,段數容易取得下的另一面,仍有很多人抱持著令人煩惱的問題。其一是,不能對於這樣的段數,有所認同,煩惱雖已到了二、三段,但技法能力沒卻有這樣的水準。例如,一教、二教、入身摔、四方摔等基本技法還不能做到理想的境界。

 

 

 

另一個是,沒有追求的目標,二、三段前,練習會要進步的感覺,之後就比較沒有這樣的感覺了,雖知道現在和以前不同,但卻不知道要怎麼做才對。

 

 

 

換句話說,要解決這樣的問題,要開始用打破石壁的巨大力量練習。到現在所練的東西,各自運行的身體部位,把它連動起來。如有不熟的技法,把它練到如同自己最純熟的技法一樣的水準。記得扳倒對手時的快感,先將練習目標放在這裏,再將隨時做技法,都能扳倒對手,最後會感到這樣的目標其實是空虛的,因為初始不是能生卻殺,之後變成能殺到對方卻讓其生存。

 

 

 

合氣道是仁愛的,不會妨礙對方的工作,也不需用力,以氣以形為練習要點等等,這些都不是一開始就會的,為了學會這些,需先儲備基礎再開始真正的練習,為此理想,就要更努力的做到極限才行。

 

 

 

想要練出理想的合氣道,先要練出基礎才行,這是很重要的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16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抱持目標的練習

 

 

 

入門的初始或是初學者,先從技法的外型動作學起,以身體學習,促成合氣道身體的完成,同時接受道場的指導老師的指導與練習,自然會有所進步。不過,光記憶技法的外型動作時、雖身體也能做到一定程度的,只是「業技」可能會停滯這裏。這是因為一時忘了目的放在何處。想要精進,卻不知道要怎樣做才對。大方向由練習之中慢慢的精進,練習時也抱持著對自己的期待。

 

 

 

想要精進需不斷的練習,這是件很現實的事情,但卻不能保證能一定會精進。有練習有進步,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。有參加練習,自然誰都會進步。只是有時不管練習多久,卻不會進步也是會發生的狀況,且一般是不會知道為什麼不進步的原因。

 

 

 

合氣道通過外形動作的練習,是追求合氣「道」的基本。會用技法,卻不知道合氣是什麼,遠離合氣道所追求的基礎原則。把原本技法僅僅當成技法。需重視技法,練習時需慎重的使用技法。合氣道的技法,是進到靈魂之上的新世界的神秘儀式。

 

 

 

「業技」兩字,有「技」與「業」兩字,「技」指的是將對手扳倒、壓制的技巧,「業」指的是「技」在施作時所產生的身體運動法。「技」是合氣道特有的。「業」則是指武道或技藝共通的部份。

 

 

 

由此,為能純熟的使用合氣道的「技」法,「業」的水準也不會太差。「技」法的使用,需身體的運動配合,步法的進退、手腳的配合連動,手腳、身體分陰陽的動作、手腳與身體的結合、呼吸與拍子的配合等等。「技」是有技巧的,要思考怎樣才能讓對手有效率的倒下。

 

 

 

「業技」在練習時,「技」法的記得與否是很重要的。「業」與「技」內含真理的探求也是重要的。為了在「技」法上能純熟的應用,其中的真理要先知道,再慢慢的將這些練上自己身上。

 

 

 

「理」,是純熟的要因(factor)。練習就是為了發現其中的要因,知道「業技」的要因後,不斷的精練與昇華。如果練習時,沒有抱持這樣的意識,只是肢體動作時,慢慢的會走到瓶頸。練習如果有自己發現這種不妙的地方時,才是精進練習的開始。

 

 

 

例如,常會有「接點不動」的說法,將這點當成練習的主題時。道館的練習多由指導老師決定的,自己想要另作研究主題,是有點困難的,這時可以自己先練看看。當然,要練習自己想練的主題,不是件容易的事,不同的對手有時也有可能配合不上,產生了對抗心,忘了原本想練的主題。以「禪」的公案來說猶如惡魔傳來的打擾的聲音。

 

 

 

將要因(factor)練出心得、昇華努力兩者並行,常常找到新的要因,同時加上努力的練習。沒有這樣的決心,是不會進步、更不能達到純熟的程度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以發現要因(factor)為主題,再參與練習是件重要的事。

 

 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15.php

 

 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殺或生存

 

 

 

合氣道是武道。武道的本質是打倒攻擊過來的對手。然而,面對攻擊對手卻不心生戰鬥意念。當對手持續著戰鬥意念,我們所應對的技法自然無效,在武道上可以視為失格。

 

 

 

技法,如能推倒對手也就不用再做下去了。對手的身心都是在安定的狀況下,技法不會有效的施展。柔道是在做技法前已使對手失去身心的平衡、相撲使用打、壓、拉、推等方式,使對手先失去身心平衡這樣的技法。

 

 

 

 當身技(模擬,當身技指的是攻擊要害的技法)是很重要的,說的誇張一點,如果沒有當身技,通常對手的(心理、心情)不會被破壞。例如,手腕被對手緊緊的握住時,這隻手想上舉、或劃圓轉動做技法,如果沒有當身技,對手不會輕易的讓手上舉、腹側也不會空出來。

 

 

但,更重要的,在需使對手的體勢不平衡的合氣道來看,與對手接觸的瞬間就需與對手合而為一體才行。合成一體來說,兩人(數人亦同)合成一體時,就可以以一個人的想法來自由的做動作。

 

 

 

讓自己被對手合為一體,對手能自由的操控我們,也會被殺掉,在此,是因為一開始就讓對手自由的攻擊。要殺要剮就隨人控制了。當身技如能在此時使用,效果就更能顯現。

 

 

 

合氣道是仁愛的武道。能殺掉對方,卻要對手能生存下去。順著對手的動作、不妨礙對手的做事,順著讓對手做出必要的動作。不是要去扳倒、摔倒對手,是要對手自動的倒下。摔的目的,只是幫助對手倒得快一點、順一點。殺掉對手這點來說,「真正的合氣道,不打倒對方,這樣的精神指的是讓對手心甘情願的倒下來。」(合氣道報NO.75)開祖也曾這麼說過,要讓對手心甘情願才行,用臂力強扳倒對手,對手不會真的認輸。

 

 

 

能生存卻動殺機,會造成紛爭、受傷,所以要有能殺的能力卻讓其生存。

 

 

 

參考文獻    「合氣道報NO.75

 

 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14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陰與陽 (好的與危險的一面)

 

 

 

合氣道的修行是一生的。不是數年就能有理解的,或可以完成的。只能多一天也好的修練。需身體與頭腦的機能還健全下持續修行,因此是可以研究一生的事。

 

 

 

練習需長久的持續下去。不練習技法是不會進步的,也不會進到合氣道的殿堂。但練習態度不能流於漠然。人的生命是靈活的,這生命之中想要能完成什麼,要做些什麼比較好,修改回正途雖可接受。但人的壽命在自己想做些什麼來看,生命是短暫。特別是等到宇宙或自己知道要做些什麼時,再進到真正的修行時,所剩的時間,可以說是非常的短。有心卻不修行是件可惜的事。

 

 

 

做任何事情,都是有其目的或為了追求其結果。合氣道相對練習在練習技法的時候也是,用自己擅長的技法,將對手完美的扳倒時,有沒有注意到其中的反效果?練技法除了磨練自己的「技業」同時也完成背面效果,如成為「自己流」所謂的練到邪道時,慢慢的就會進到不同的道上去了,有時身體會發生疼痛。木刀或練習棒的空揮也是,揮動肌肉或力量的不當也會造成危險。生疏的揮動,如用指端揮動、聳肩的揮動,這些都是手腕與肩部酸痛的原因。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與危險的一面,不是光練就好了,要傾聽身體的訊號,不能太過勉強。

 

 

 

合氣道的重要理論之一為,陽與陰的思想要實現出來。陽與陰或是稱為表與裏。表指的就是看得到的東西,在運行中的時候。裏指的就是看不到的,現在沒有在動的,在等待開始運行時機的事物。合氣道的技法是有表裏的,技法沒有分陰陽是施做不出來的。初學者會因為有只注意到陽面的傾向,技法不會做得順。看不到的、沒有明顯動作的陰()有再加以注意,最好陰與陽能平衡的運作。光只有陽的部份,身體會歪斜,造成身體過份的負擔,使膝或腰產生疼痛。持續這種練習時,就像拼命練讓自己身體疼痛的練習。

 

 

 

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光練就好。必有其陰陽之分,常常要想這樣練,好不好呢?認為是陽的練法時,要想到陰在那裏?會不會有危險,這些都要注意到。如果練錯了,要再修正、變更會再花310倍的時間。儘早發現不對的地方,好處是讓自己能謙虛的再發現,練習傾聽身體的聲音也是重要的一點。

 

 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13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絕不滿足

 

 

 

人都是有向上、不受限的志向。在歷史上很多的天才或名人、偉人、達人等等,創造出令人稱道的美好作品、理論或技術,這些人都是不會滿足於現有的境界,也不會認為目前的現況已經達完美了,仍有更再完美的空間或是以目前的水準只是開始而已的想法。合氣道的植芝盛平先生也是一樣,到了晚年常告訴門人弟子說「現在還要再修行」。

 

 

 

為什麼人的向上心是沒有界限呢?一是天生的,春日大社由宮司當到長老的葉室頼昭先生的著作「神道教詳述」(春秋社出版公司)中有以下的述說:「宇宙的一切到現在仍是由神明所是按排的,會有宇宙也只是安排中的過程而已,宇宙是不會有靜止的現象發生。」「宇宙是常動不止的」。也就是說,宇宙在150億年前發生大爆炸前就已經存在,包含在宇宙之中的人類也是不斷活動、不會有停滯的想法。

 

 

 

合氣道的修行也是,要不斷持續的練習,停頓下來是不行的。停頓指的不是沒有練習,沒有進步也算是停頓的一種。完成的時候也是停頓的同時。所謂的完成,即是自我的滿足。如果認為身為人類可以容許一時間的滿足,這點就不對了。自認自己已經很強了、很厲害了,要比自認還很生疏或很弱還要糟糕。

 

 

 

滿足的時候就是已達頂端,接著就只能往下走。因為宇宙不是靜止的,反而是不斷前進的。

 

 

 

参考文献   「神道<はだ>で知る」 葉室頼昭 (春秋社)

 

參考文獻  「神道教詳述」葉室頼昭 (春秋社出版公司)

 

 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112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