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上達への秘訣 (29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90回】不是點而是線的稽古

 在繁忙的現代社會裏,要能持續合氣道稽古,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從早到晚不停的工作,根本就是沒有假期的生活,一週裏要能有一兩天參與稽古,應是先經過辛苦的安排吧。

 時代的改變,現在的學生已經不像我們那時候,每天都稽古。現在的學生多半是一周參與幾次的稽古而已。

 每天稽古與每周幾日的稽古,在圖形來看,應是-()●(點)的不同吧。

 事物要能有所成就,不是靠點狀的努力,而是靠線形的努力。點稽古,與之前的練習會較連不上,甚致忘了,之前練過什麼,是分散的,以前的心得、疑問多半會記得不是很清晰。與以前練習時的感覺,會無法連結,大概能回到上回稽古一樣。因此做點稽古,會不斷的回復到以前的程度,不容易到上達的境界。

 而線狀稽古,就容易累積稽古效果。與過去相連繫,也能與未來連繫。將過去與現在結合後,就能從中發展末來。點狀稽古是分散的、隨機的,較不容易掌到發展的方向性上。

 無論是誰都希望能做線狀稽古,但事實上,這是很難的。但可以儘可能做到線狀稽古。就算沒有日日到道館報到,也能做線狀稽古。

 沒有天天到道館報到,也能自行在家裏或公司裏稽古。重點要成為線稽古,不要成為點稽古就行了。每天不斷的練習。拉拉筋,伸展一下也可以、木刀;鍛練棒的素振也行。只要不太過於勉強,只要做個幾個環節就行了。10次或20次都好。起初少少的量就行了,覺得有點多的時候,就調整一下即可。但一定要完成自己所決定的數量。

 每天練一點,有什麼好處?每天練的話,會有所體會。同時身體也養成習慣。這次練這種,下次練別種的,這樣練,行嗎?或在道館試用在技法裏,有沒有還能修正的方式呢?這樣做,會較好嗎?這些都是有益於學習的。自己就能成為自己真正的「師」了。

 為幫助存於自己內在的「師」,不是只在看得到,稱為顯界的現實世界裏,需要進到看不到的內在世界裏。顯界因為現實生活的影響,只能做點稽古,看不到的世界,與現實生活脫離,會因為容易完成線狀生活方式或線狀稽古,所以可能要進到見不到的世界裏,不斷的進行稽古。

 看不到世界,容易做到與線稽古相繫。所以本部道場的有川師範說,認真的稽古滿只要三分鐘就十分充足了。所謂的認真稽古,是指與世俗事物切斷、進到與顯界分離的世界裏稽古。這樣的話,一天只要有3分鐘稽古,當天的稽古量就足夠了,成為線狀稽古,就能與昨日、明日,乃至於與將來連繫下來。

 就算是一個人,也非單獨的稽古,這是能將自己從顯界帶入看不見世界的祈禱儀式,也是一種的準備。

 因此覺得,就算是道館的稽古也要進入看不見的世界裏,與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相繫,成為線狀練習才行。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90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89回】一個人做不成,兩個人就更不用說了

合氣道是在相對稽古時,用磨練技法以求精進的武道。通常是兩人一做組稽古的,這應是非常好的稽古法。

但,所有的事物,均有表裏、陰陽兩面,這種不錯的稽古法,還是有不同的優缺點。缺點,一言以蔽之,就是「對對手的意識過多,忘了自己」。對手倒下、受控制,就覺得自己做得不錯。

稽古時日較長者,自然容易將練的時間較短的對手,給拋摔出去,或是控制對方,自己會覺得練得還不錯,對於技法慢慢變得無效的過程,完全沒有去注意到。

不過,這時才是稽古真正的開始。技法的磨練才能進到下個次元()

技法磨練的條件,要從由能產生技法的身體,做出技法該有的動作。沒有這種條件,是做不出技法,更別說磨練了。

但,實際上是,就算沒有這樣的身體,也沒有完美動作,卻仍不斷的稽古。可能以為是只要用技法稽古就能使身體動作,身體動作後就能達到完美,沒有相關的意識是在自己稽古的期待裏。

合氣道技法,要合於自然法則的。所以作技法時的身體運作,也要符合其法則的。例如陰陽來說,陰往陽走、陽往陰走,是不斷的變異。除此之外,縱橫的十字、圓的動向等等。

但如前述,相對稽古時,注意力多置於對手身上,對於自己的身體或動作,卻是疏於注意。因此長久稽古的人,要記得回到武道的基本面,例如,同手同腳步法、手腳連動應用、呼吸調整、肩貫()等,要是沒有做好,技法自然也做不好,相信很多人在這邊會覺得困擾吧?

譯注:肩貫(原文為肩貫き),意指力道不卡在肩部,有點沉肩墜肘的意思。

相對稽古時,最好能注意到自己的身體或身法,就是意識上最好能成為沒有對手的自己一人的稽古。這即是一人稽古。

首先,講步法。武道的步法、合氣道步法,都是同手同腳或是撞木(T)步。手與腹連結、腳與腹連結,由腹部控制連結手腳運作,就能自由的動作了。

其次,呼吸的稽古。這只要能伸展開即可。腕、臂、肩、頸、腳都是,由縱往橫向(或是橫往縱向)給施與垂直方向的力,使該部位能伸展開來。配合吸氣先從縱()開始,伸展到極限時,再慢慢的吐氣。之後施力方向轉成垂直方向。這樣的呼吸法與技法的應用完全是一樣的。最好能學會這種自己一人的稽古法。

換句話說,如果不能在武道上自我要求,呼吸法沒能作好,那在二人一起作的武道稽古時,呼吸法相信也無法做得多好,

不是單只有伸展而已,外型或技法、圖()像訓練都是自己一個人可以做的訓練。自己一個人做不到,更不用說兩個人了。當然,一人辦得到,不代表兩個人的相對稽古就能做得到。但是,只有先能一人完成訓練後,在相對稽古時,才有完成的可能性。就算先其做不到,但仍要持續的稽古下去。

先從自己一個人試著做看看吧。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89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88回】 思想、身體與稽古

已達武道達人・名人境界的人們,都確實的保有自己的中心思想,身體也能達到相當程度,而且絕不會荒廢或疏於稽古。

且,抱持著自己修行的意義或目的、哲學或思想,往各自的方向努力。想像合氣道創始者植芝盛平翁就能理解。開祖將合氣道目標與宇宙一體化、幫忙宇宙化育成地上樂園的高層次思想,進而實踐化。合氣道的思想是達成的目標、身體是以此思想基礎來鍛練,宇宙與合氣所有的一切,不斷努力稽古。

稽古沒有結束的時間表,雖有長年持續必要,卻沒有所謂完成的一天。同時也不是單單只要長時間持續稽古就行的意思。

持續稽古的意思是,今天比昨天、明天比今天更上達的意思。所以,要持續練到明天才行。

為能持續練到明天,首先,一定要有稽古目標才行。初入門時,鍛練身體,或是能保護己身的程度,身體配合程度加強鍛練。不過,因為合氣道沒有比賽,不能由勝負判斷上達程度。也沒有攻擊技,上達會在某個時間點,停滯下來。

之後的上達,可能要將稽古的目標設得更高一點。簡單的說,就是將合氣道創始者的目標當成目標。要注意的是,有無朝向目標,明天是否有所上達。

合氣道技法是藉由磨練得以精進,為了要用技法,需靠身體去使技法達到能用的境界。

首先,身體的各個關節的老化部份都要除去。確實的控制受方,動作清楚明確。做一半的控制、老化部份末去除,是不能構成稽古的。

去除關節老化部份後,身體就能靈活動作,用身體做出遵守宇宙法則的技法,是為合氣道的思想。有合於十字、螺旋、陰陽、天地呼吸等法則。與宇宙法則不合的動作,這樣的稽古是不能與日後練習相續,造成身體疼痛,可能早早就從合氣道退出了。

如此,思想與合氣道要求目標相合,身體進行遵守宇宙法則的稽古,這樣才能上達。即是,先立於合氣之道上,才能沿著正確方向前進。之後就是靠著不離正道且持續的一生懸命稽古。

上達是靠思想、身體、稽古,這三點是充分必要的組成。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88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87回】 形稽古與技法磨練

合氣道的普及是在二戰之後,短短的半個世紀而已,就見到合氣道普及。且不只是在日本國內,已普及到全世界。

普及的理由有,卓越的道理、宇宙感、宗教觀等。無關男女老幼、年齡,誰都能練,且不用冒著危險就能容易的稽古。

不過,入門練的人多,而練過30-40年以上者卻很少,這是非常殘念。由於是家庭因素或經濟條件所致,因此是無可奈何的。除此之外,還有有兩個緣由。

其一是,受傷或因膝・肩・腰等發生疼痛,無法持續稽古。

其二是,感覺技法已到自己的極限了,沒有持續稽古的意願。

中止合氣道稽古的兩個原因,可視為同樣的理由。可看成「沒有正確的磨練技法」,身體做不合理的動作,使得技能無法上達。造成對明天沒有希望,稽古自然無法持續。稽古要能持續,是對明天的進步與變化有所期待。而明天沒有上達、進步的話,那明年、5年後、10……同樣是沒指望時,做也是白做的。

不只是合氣道,他種武術也相同,為能發揮技法效果,必定從形去稽古。這種形稽古就是以「照預先選定的順序與方法做練習」(講道館)

譯注:講道館,1882年(明治15嘉納治五郎為作柔道的指導與研究所創設的道館。現在位於東京都文京区春日。

合氣道裏沒有「形」或「形稽古」的用語。唯一有的「合氣稽古是氣形稽古為主的鍛練法。氣形成為真、大後就能決定勝負」這是形僅有的相關用語。

合氣道通過技法磨練始能精進,實際上也僅能如同通過形稽古的磨練。

不過,中斷稽古的魔鬼藏在細節裏。形稽古與技法磨練,還是不一樣的。易誤認只要持續形稽古就能上達了,技法有效了,容易拋摔、控制對手了。

只是,不論形稽古練到多形,仍是無法扳倒別人的。形無法使人倒。(注:合氣道不是扳倒對手,如果對手不是自己倒下時,這即是無效的技法)

對手會倒,是因技法。若照宇宙條理作成的技法,不是只讓對手身體倒下,對手心中,也要能同意倒下。所以先要能同時和對手一體化,和對手一體化後,方為合於宇宙營運一體化的技法。這時已無勝負之爭了。

當然形和形稽古都是很重要的。按照預先排定順序與方法練習形,進而從中練出技法。形是技法效率的傳授百寶箱。百寶箱裏將形的效果表現出來,這將用以帶入技裏的。

 

藉由形稽古,將百寶箱裏的技法寶藏發掘出來,要有所心得,就從技法磨練中求得。

因此,就算不多也好,也要在多數的技法裏,帶進形,持續形稽古時,形稽古與技的磨練將成為交織的十字網,發揮上達的相乘效果。

這樣才會是合氣道技法的磨練!踏上這種合氣之道時,如沒有意外的話,身體較不會疼痛,也不會中斷,修行更能長久的走下去。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87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86回】 自燈明 法燈明

合氣道的修行是無止境的。沒有完美境界,只有更完美,這不只是在合氣道而已,武道、藝能以及繪畫以及書法或者音樂都有追求無止境完美的宿命。

我們認為合氣道開祖植芝盛平翁已達完美的境界,但到最後,開祖仍是持續的修行。絕不會說已知道所有的技法或能能完成全部的技法。所謂的名人、達人,也不會說自己達完美的境界。

練合氣道的人都有自己想達到的修行目標。開始時是先從自己能穩定的完成動作,在某個時間點後,動作再做下去也只是穩定而已,稽古時也沒有再有進步的徵兆,完全停滯在這裏。除了氣惱外,也不知道以後的境界,是不是就停在這邊,或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辦,造成不安的心理狀況。

然而,這個時機的重點有二,其一是這個時機的到來,是自己一生懸命(努力)後,才能得到的成果,同時證明自己的合氣之道,方向是確的。其二的重點是,從此對於稽古的作法、想法,都要轉換成質變。也就是說,持續以往的稽古方式是不行的。

在此分歧點之前,稽古一定要聽從老師及前輩的指導。也就是說,先不用發展自己的特性,要是不聽從指導者的指導,自己隨心所欲的施作,是無法到達這個分歧點。這個時期的重點在於,放掉自我、聽從指導者的指導。

問題在於,從此時開始質變既有的稽古方法、想法。這種質變有,身體的應用、呼吸的方式、技法的使用等等,都要從根本開始,作徹底的轉變。

分歧點之前,聽從他人的指導,往上達努力,分歧點之後,靠自己努力。

開祖在合氣神髓中說:「全數的道裏,前輩只能導引到某一個層次,之後的境界就靠自己努力。基督教開始,世界的五大宗教、三大宗教(基督教、回教、佛教) 全部都有相同的說法。無論朝著哪方面修行,修行的各種方法裏都是以愛為目標,以此為修行的辦法。

 世界的五大宗教、三大宗教裏的佛教教主釋尊,在年老人生旅路將盡前,對弟子作開示,以後如果釋尊自己永遠離開時,弟子如何自行修行,留下講述的遺言,說法如下:

『以自燈明,隨時自歸依,不歸依他人;以法燈明,隨時法歸依,不歸依他人』方為真的活過。

​(​大般涅槃經)
不要也不能靠別人,要自己努力的活著。佛法是這樣講,自己才是最後的救助者,佛法與合氣道講的宇宙法則相通,因此修行、存活都是照宇宙法則,不必靠他人,靠他人是無法達到殿堂深處。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86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85回】不攻擊肢體末端

大聯盟的鈴木一郎其打擊法與業餘選手最大的不同在於,業餘選手是用手或臂,人體的末端開始作投球動作。鈴木一郎則可能是由身體的中心開始動作。日本或西洋的舞蹈或芭蕾也是一樣,跳得好的人,是從身體中心開始動作,反之則是由手腳等未端開始動作。

合氣道的磨練也是一樣。初學時期多半是由手腳帶動身體動作。手腳的動作是無法帶動體幹的,此動作稱為身體沒有與四肢連成一體。

所以,身體中的力量傳達不到手這邊,自然無法與對手連成一體,反將對手推開。這樣是不能稱為技法,也不是養成吸(引)力合氣道所要的。

合氣道也是要由身體中心開始往手腳動作,身體要合成一體才行。這樣的話,力量傳得出來,比只動手腳更有效率。中心只要動一點,末端就能有較大的動作。且中心的動作也比較容易且有效率。

但初學者為何較容易作末端肢體的動作呢?這是因為沒有對對手的中心去作技法,反對攻擊過來的手腳作反擊動作。一教、四方摔都是只對對手的手作反擊,對手的中心、平衡不會受到影響,只是手有點痛而已,沒有注意到技法要點。

典型的末端技法有二教、三教、四教與反手摔等。特別是二教後方,較難對練過的對手作出技法動作。光只對手腕作技法時,對手稍加反抗,就完全無效了。

二教(前、後方)除了要從自己的中心開始動作外,還要對對手的中心有所控制,往對手的中心去攻擊。就是從腹、肩、肘、往手腕的順序攻擊。對手如有相當的練習時,對方要是與腹部結成一體,動作隨時以控制肩、肘為主,最後就能控制手腕了。

由此,二教在帶手腕時,要些許的控制對手的手肘,以用自己的肘深入且配合兩手適時適量的絞動。要是一開始往末端攻擊,對手的手腕只有稍許的控制,因為力量進不去,技法就自然無效了。

理想的技法動作是完全的控制對手,光拿住手腳等末端肢體,是無法有效掌控對手的。

 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85.php

 

文章標籤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84回】用本能作腳的應用

 合氣道技法須要用手去施作,手的應用方法,大家都會注意、研究的。大家都知道手的動作是由頭來控制的,因此手與頭是相連的,因為手只要聽頭的指示動作,因此手是比較輕鬆的。

在與手相比,腳是一個不用思考方式作動作。就算發出像手命令到腳,腳似乎並沒有收到像手這一樣,來自大腦的指令。

手是智能、腳是本能的作用的。以手是智能來說,手以縱橫為十字、或是平圓、立圓的應用,或是往中心切入、不會折到手的螺旋使用等。先將宇宙法則是技法要素放入頭腦裏,再傳導給手。因此如果不知道宇宙的法則的話,可能就會使手變得無法使用了。

腳的應用是靠本能的,當然也能用想法來動作,雖說也能如同手一樣的給予像給手的智能訊息。但現實上,頭一想,腳就自然停止下來,因此腳的應用是不用想太多。

即使這樣,步法可能會變得亂七八的。或許,腳也需要有,像給手一樣的法則,

因此,不用思考,但也不是亂作,只要照著步法的規則性去練習就行了。

這是因為,宇宙法則的技法或動作,就含在步法動作裏。體開三面,步法以三角形前進,陰陽互換,上下盤以借地的反作用力往上揚起,將23軸的身體重心移成1,隨時隨地都用上述法則作腳步的移動,以先作得出來,再深入修練。

練到成熟後,就不用再想了,步法就會本能的自然而然作得出來。這就是腳的本能對應動作。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84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83回】 研究

入門學習合氣道的目的,人人不同,有很多人是為了增進體力或保持健康,使自己有運動的機會。現在繁忙的社會裏,多只動腦,身體的運動就相對少很多,因此身體與精神產生了不平衡的傾向,所以產生想要做些什麼運動的想法。運動來說,不只有合氣道,也有很多不同的武道道館或運動場所可以參與,甚至住家附近,隨時的跑一跑都行。

人有肉體與精神兩種層面,需要平衡的使用出來,才有可能得到滿足。只用頭腦工作,身體不動的人,就會想要動動身體;反之,平常用體力工作的人,由於精神的作用,就會想要平靜下來。這兩種層面的平衡,每個人都不同,平衡的方式也不一樣,平衡點靠自己去調整。

以合氣道的稽古來增進體力或保持健康,雖是不錯,但在相對稽古的鍛練時,無論如何,也會想要將技法練好一點。也因為會面對不同的對手,所以想要對他們做技法。入門時或許是會以增進體力或保持健康為目的,慢慢的技法純熟了,會改變想法往合氣道精進。

想要能技法純熟或武道精進,合氣道的稽古就不是那麼容易。不容易的地方在於光持續的稽古是不行的。當然持續不斷一生懸命的練習是必要的,還有其他必須配合的事項。

為使一項技能能做得完善,必須做好很多的地方。以經濟學來說,經濟史、經濟論、經濟政策等,有歷史、理論、政策,不同得分野,一定需要的相當的學習程度。這也才能稱為研究。研究是為真理或理論更能清楚明白,須要深入的調查與思考。

合氣道同樣有研究的必要。合氣道的歷史,相關連的武道或神道等的歷史,合氣道理論,如技法的合理性等等。

這種合氣道的研究是人文學的研究,特別是需要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。科學的方法是指「從事物的調查,整理其結果,進而導出新的知見,再由知見裏找出正確的證據」或是「想法或行動中,標立出理論的、實證的、系統出來」等等。

合氣道最重要的地方在於自己使用的技法。不管歷史上或是有多好的理論,技法還是要配合得上。因此,相對稽古時的對手或是第三方,就能判斷出來其合氣道的程度。不要光用講的來評價出別人的合氣道程度。也就是說,應做出自己一套合氣道理論。

合氣道以磨練技法精進,從研究技法開始,也從這裏完成。

首先.通過技法的外形,發現技法要素。開始時,對於技法有那些內涵,是無法理解的,完全不知道技法裏有些什麼。就像在黑暗中突然閃過的一道什麼,這會是技法的內涵嗎?靠自己的直覺和想像力,這才會稱為技法的發現。

其次,將這樣的發現試用在別人身上看看。有效果的話,應是正確的技法。而這樣的發現可以用於自己的得意技法裏(如單手抓四方摔),或是獨立出來。

這種獨立出來的技法,試用於不同取方(的攻擊法)看看是不是對所有的人都有效,或是怎樣的對手才有效,取得相關的驗證,將技法從點,擴大到線、面乃至整個空間。

技法會合於宇宙自然法則,正確的技法有其法則性。所以要能發現技法的法則性。沒有法則性的技法,談不上美感、更欠缺說服力,只能說是有破壞力的技法。

宇宙是有法則的,也照著法則運行。技法必須合於即存的宇宙法則。例如十字、陰陽等。

其次是須要證明法則的正確性。因此要和不同的對手或取方稽古、試驗。

將法則用在作技法裏面,如果有效,這才能證明法則是正確的。之後就可照著這法則去使用技法。進而探求新的技法、法則。這就是合氣道的研究了。

由於技法被稱為宇宙運行的一環,應該是無限的。所以合氣道的研究也是無限的。佐木合気道研究所也要持續的研究下去。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83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82回】  不與對手爭

持續論述如同上回的合氣道公案。這次是「爭、不爭」。

原本,武術或武道,都是以制服對手、殲滅敵人為目的,而練習技法的。合氣道是「絕對不能爭」。

合氣道的稽古不是要殲滅對手或求勝負分明的,這點要先理解。不過,在對手出拳作動作時,要能不與之相爭,是有點難。因為通常面對難以接受的事物,心態上會產生抗拒,動作上往往也會無意識下自然反應出來,以動作阻抗對手的動作,就是爭的開始。

「爭、不爭」首先,從武道來看,心與技的重點必須放在殲滅對手上面。這樣的基礎下,精神、技法、動作上都是「爭」。技法從開始到結束,沒有任何的漏失,這是以殲敵為目的的武道所不能沒有的嚴峻性。

「爭、不爭」和前回的「有對手、無對手」一樣。先無視會產生爭的對手。上回講的,與對手結成一體,對手成為自己的分身一樣。「不爭」,要氣連結、單純的沾連、與對手一體化。

一體化還是會有爭,這是自己來的爭。手腳沒有分陰陽的使用,沒有成十字的應用,呼吸沒有適時的調整,這不是對手的問題,反而是自己的問題。以爭來看,對自己產生的爭,其問題會大過於來自對手的爭。

為不與對手爭外,還要有不被對手挑起爭的想法,要比對手更早知道對手的空隙或不滿意的地方,進而對應對手的動作,幫對手完成動作。開祖曾說:拉帶對方時,先放下主動拉帶對方的想法,引導對方到該去的地方。練成這技法後,就可以先行補上對手不足的部份,能看出對手的缺失、不足的部份,就是武道。

與對手的結成後,再作合於合氣的理念的技法,難度就不會覺得有多高了。

開祖更說,如果相爭的感覺,沒有影響對手心情的反應時,這才算是真的合氣道。還有「真武道不是只殲滅相手,在其內在的精神面裏,還要不能影響到對手自己的心情。能和平的完成,才是真武道,這才是合氣道。」

這時才會是「不與對手爭」「爭,不爭」的意涵。

參考文獻    「合気神髄」 植芝吉祥丸著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82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81回】   有對手、無對手

實物都有其陰陽、表裏、強弱等完全相反的一面。也可看成像矛盾一樣的組成,產生出物質的安定性、力、美,進而發展出信賴性、說服力等等。

合氣道也有著很多像禪裏反思的公案,像「有對手、無對手」就是其中之一。

合氣道的稽古,有技法的練習、不同角色的配合練習,通常像這種磨練都會有對手配合。雖有的稽古是沒有對手的,像演啞劇一樣,自己一個人做摔與被摔,這與合氣似乎有點不一樣。

合氣道相對稽古裏,是有對手的,沒有任何問題。問題在如何將對手當成「無對手」。

也不是意味著要你消滅對手,將對手不當成對手,這是一種想法,這有點不合理,也可能不是正確的。 也不是意味著要你消滅對手,將對手不當成對手,這是一種想法,這有點不合理,也可能不是正確的。

首先,先思考一下「沒有對手」這句話,有什麼含意。

「沒有對手」的相反,就是「有對手」。就是每次練習時,有人站在你前面,與你相對峙的。除了將對手或壓、或拉之外,心與身體都會互相競爭的,這點要注意一下。

「有對手,無對手」來看,離開合氣道對方就不成為糾紛的根源。然而,在現實中,對手會真的抓住或拉壓我們,所以對手存在是事實。要將這種「存在(有對手)」視為「不存在(無對手)」。

與對手連結成一體,就成為相同的一個人。成為一個人時,對手不再是相競的對象了,可視為自己的分身。就是只有自己,成為「無對手」的緣由。

這說法在學校的考試或公案裏是講得通的吧,但是用在合氣道,就不完全是這樣。合氣道,必須能用技法表現理論及解答。能用技法顯示才能得到100分。

不過,「沒有對手」的狀態下,要做出與對手的結成、技法做成,都不是容易的事情。

對手的結成,首先,要與對手先有「氣的結成」,就是有相同的想法(氣持kimochi)。其次,用身體去接對手打過來的動作。此時要注意呼吸。因吐氣會彈開對手,所以要吸氣(開祖稱此為帶拉)來接對手的打擊。另外,表層肌肉的力會彈開對方,要用深層肌肉的「勁」來帶。

如能注意到這些,「有對手、無對手」的狀態下,對手所做的動作,不會被我所改變。稽古就需要做到這樣的程度。

「有對手、無對手」可視為合氣道的魅力。

參考文獻 「合気神髄」 植芝吉祥丸著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81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80回】 自己練習

合氣道不分男女老少都能參與稽古。因為沒有比賽,較少發生受傷等事故,也沒有決勝負時的緊張感。練個23年,應就能學成基本技法。

此階段,應仔細的聽從老師的指導。

合氣道基本技法雖不會太多,但在攻擊法與被攻擊的狀態等等的組合下,技法數目就增加成很多了,再加上應用、變化技法,數量可達數千。記得基本技法,成為有段者後,有往增加技法數量的傾向,有人樂在研發奇特的技法。以為會更多的技法就是進步了。

好的技法,是對技法深入研究,而非只增加技法的數量。因此稽古不是只在練多練廣,而是在少量深入的探討。

為了增進技法程度,越應深入研究,使自己的身體能作出更細緻、細膩的應用動作。只是練外表的動作是不能進步的。

合氣道老師以技法動作來說明,這只是在稽古時,所要作的動作而已。因為像學校教學一樣,很難在技法動作裏作使用時的詳細說明

要學習技法的訣門,以前除了是老師和弟子作11的練習。另一個是自己要練習。合氣道因為是一對多的學校教學形式,但是為解決學習的問題,強調自己練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

佐々木老師入門時期,在舊本部道館的一角,貼著「合氣道練習心得」。在開祖合氣道技術書『武道』(1938)也有記載的「練習時的心得」。裏面第4章有著「指道者在指導的角色上,不要教的太過了,活用部份的心得,是從自己不斷的練習開始。技法不用多,但要一個一個的練成屬於自己的」的說明。

「練習時的心得」在『合氣道』(植芝盛平監修  植芝吉祥丸著)同時也有記載。

也就是說,指導者只能單方面的教,之後就看自己的練習情況了,深入研究是要靠自己的。本部道館從以前到現在,因考量學員需有自我練習的場地,在稽古終了之後,仍開放使用道館。

所以,不是單只靠指導的教而已,自己練習也要不斷的持續下去。

另,吉祥丸故道主有「基本技法,在不斷的練習後,才能成為自己的技法。才該在無數的變化技法裏能自由的使用。單只追求技法的數量,往往是沒有一支是屬於自己的技法,這就有點悲哀了,之後就會變得沒有麼趣味」的說法。

自我練習只反覆作基本技法的稽古,沒有確實的深化自己的技法,這是已經是停止學習合氣道的警告了:如果想繼續練習合氣道,不可隨意忽視自我練習。

參考文獻   『合気道』植芝盛平監修  植芝吉祥丸著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80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79回】 上達的訣竅

合氣道技法是磨練精進的,但不是想像就能上達的。運動有勝負,容易從勝負中判斷上達與否。合道氣不是這樣,所以難以判斷上達程度。

合氣道同樣也是要上達的,且無論是誰都會想要上達的。問題在於,什麼是上達的合氣道,又要如何上達?

學問或技藝等,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或重點(極意)這種達到核心思想或重點程度的方法,稱為上達的訣竅。

合氣道為上達到極意,開祖曾說「極意是指知道自己程度,深入原理,探究合氣的內在的技法」(武產合氣)遵此稽古才能上達。

開祖過於簡單的說明,裏面或許有著無法相信的抽象內容。所以先相信與熟讀開祖所言,而現在看不出來的部份,只能從開祖所言去發現與推演。

極意有3個要件,第一,要有自知之明。知道自己的一切。如知道自己的身體條件。五體或手腳的構造,各部位關節;肌肉的機能。知道自己何人;有何使命。不知道自己,就先不考慮合氣道如何上達。

其次,深入原理。理指的是宇宙的理,合氣道技法是遵從宇宙的條理與法則,進而磨練精進的。即是要清楚知道宇宙的條理與法則。例如:螺旋、圓、陰陽、十字、天的氣、地的呼吸等。

其三,自知之明、深入原理之後,再體現合氣的技法。即是先知道自己的程度,頭腦裏清楚宇宙的道理,進而將這些帶入合氣的技法裏。

上達的訣竅,自知之明、深入原理、體現技法,想要上達,隨時帶著這三要件稽古。

之後,從這三個要件,一個一個的更深入研究,這才是上達的條件。深入到何種程度的研究就有多少程度的上達。其次這也是上達技法足以顯現的理由。

反之,見到技法,能作到什麼程度,只有自己知道,深入原理是知曉的方式。

要件是指必要的條件,這有這些,是無法上達的。但不是有了這些條件,就能成為名人或達人。方法或努力的程度、才能、運氣,都是影響上達的條件。滿於這些條件,離名人達人也就近了,就具有成為名人達人的可能性。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79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78 技的磨練

合氣道技法是通過磨練精進的,「技的磨練」有各種看法與想法。開祖曾說「技的磨練」有非常清楚的、完全不知道的、一知半解,三種狀態。

「技的磨練」有數個階段。初入門學習,有不斷的外在技法動作的練習。這樣可以記得動作,提高心肺功能,強健身體的效果。這時期,仍未達作技法的能力。主要在能因受身的動作,作出正確的反應動作,是為養成合氣道身體的階段。

之後有點程度時,像技法的外形、身體能作得出來,力道也能追得上,二教、三教關節的控制、四方摔、入身摔等,能夠摔得出來。技法有點樣子,但仍有點靠力量作稽古,這時可以說是「技的磨練」。

不過這時期的技法與技法外形會混在一起。關節能控制、也能將對手摔得出去,但對於自己的技法,是不是已經完美了、有沒有再進步的空間呢?但仍未能稱為技法,因為還要靠力道才能作技法。且這時期會有一段很長的時間,往往就在此時期,就終止練習。

下一個階段,知道「技」是磨練些什麼,從技法外形的稽古中,發現技法,進而有所心得,也能應用在不同的技法裏。才能時稱為「技的磨練」。技法存在宇宙的運行、法則裏,也是開祖所稱的技法要素。如螺旋、陰陽、十字、圓、天的呼吸、地的呼吸等等。

技法動作時,與以前需要力量相比,與對手的相抗衡的地方銳減,會樂在稽古中。不過,這時雖能作出一些技法,但當對手與自己有點差異時,就會需要靠力量或根本作不出技法。

這原因是力的不足。就算技法完全合於技理,帶動的力量有一點點的不足時,技法是無法成為有效的。為使技法有效,技與力要搭配協調,技需力的配合才行。

此階段的「技的磨練」來看,作技法時,「技」裏配合著力量。以前的階段是用木刀等練出力量,而此階段是將這力量運用在技法的動作裏面。

為使技法動作不散掉,慎重的作技法,使得力量不容易溶到技法裏。只要練成習慣後,力量會適時的散發到技法裏。其次,練習新技法時,會運用到不曾使用的身體部位,先將注意力置放於此,動作最好放輕柔些,再慢慢的將力量加進來,這樣能使肌肉能柔軟與強韌化。

此階段,與有體能或力量的對手相稽古時,「技的磨練」就容易多了。對於初學者或女性,也能有注意的能力。往往對沒有力量的對手,常會僅用力道作技法。只用力量的動作,就稱不上技法的磨練,也不能稱為合氣道。合氣道的「技的磨練」來看,力量要小於對手,不足的部份用技法來補足,這樣才能磨出技法。

即,相對稽古時,不論是何種對手都能面對,此階段才能稱為「技的磨練」。其次,也要隨時將所有的稽古當成「技的磨練」才行。

思考已達到「技的磨練」以上的階段,或是還在「技的磨練」中,這也是一種磨練。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78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77回】 腦與身體
 
合氣道是由以宇宙運行的形式來磨練與精進技法。初始時不斷的稽古,練習合氣道技法動作,記下外形動作,進而練成合氣體,有點程度後,會從合氣道形的稽古發現合氣道裏的技,進而將技練上身。

因為合氣道合於宇宙法則與條理,因此不容易理解,也不是單單練練就能練得上自己身上。要面對的是整個宇宙。技法,不是單用手臂就行,需全心全意的將整個身心靈放在這裏。

人類的的身體,可以說是非常的不可思議。為何人會有五體(頭與四)的形成,合氣道開祖植芝盛平翁認為:人類是為宇宙所造,人類與世間的萬物是為一大神所生成化育的。因此人類會與整個宇宙牽連成一體。

因此,人類會感受到宇宙的運行,技法是宇宙在身體上表現出來的。

感覺宇宙的運行,進而要將技法從身體表現出來,腦與身體要有連結。腦用五感來的訊息,經過內部計算,再指示身體作出動作。

為能作好技法,首先,腦對五感(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味覺、嗅覺)要能敏銳的反應。但程度上能達到何種境界,就視個人差異。

最終感受與諧調到宇宙之聲“言靈”。開組曾說「像迴音一樣的反應,合氣才能畢業」。我們要能銳化感官,而這種境界最終還是難以達成。

其次,腦的內部計算為「思考」,有善有惡、為何、為什麼、怎樣做最好,這些都是要深入的思考的。技法不是只要練練就行的,經過錯誤試驗、思考都是重點。

腦的思考,如同電腦的計算,性能好的電腦才能作出正確、迅速判斷。

第三點,身體遵從腦的指示,作出動作。但是常常是作的,沒有想的那麼完美。所以肢體要鍛練到能忠實體現腦所指示的動作。另,對於那裏有不太完美的地方、為什麼、怎麼做才好等等,腦因五感所作出的反饋,不斷的作錯誤試驗與修正,這是精進時心裏時常要掛記的重要事項。

技法的上達,腦與身體及兩者的合作協調是很重要的,腦與身體要一起精進。

参考文献  『そろそろ結論』養老猛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77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76回】 單手抓也用兩手來作

合氣道是互相交換取方、受方角色,以磨練技法。取方有徒手與武器的攻擊方式。徒手攻擊有單手抓、兩手抓、雙手抓、正面打、斜打、前打、肩抓等基本技法。

最初取方的練習應是半身的單手抓吧。這像握手的動作,很有平衡感的自然動作,雙方都不會有過大的壓力、也容易動作,技法也容易作得出來。不論是作技法或是被作技法。初學時,像這種手部的技法,在作或被作時,另一側的手也會在無意識下有自然的反應動作。

這是會從相半身單手抓開始練習的原因。當然相半身單手抓,到了程度高的稽古時,仍會有無法想像難度。

其次應是練逆半身單手抓吧。如果對方順著力道動作,是不會有問題的。但這不是容易作得好的技法。原本像被兩手抓住,根本就是沒有或難以有這種狀況發生。從相半身的單手抓馬上改成兩手抓,程度上是有點難。但多少也有點希望能從中記得身體的動作或是技法的外形。

就算成為有段者,技法仍不是想像中的順利。一般來說,以力道、稽古量不足。自己要找出技法動作不順利的原因與理由,如果沒有先有這種自覺時,最後可能會放棄。因為光有力量,也做稽古,但仍無法作成技法時,是會感到厭煩的吧。

合氣道是武道,以最大極限的活用自己的身體,將身體全部的機能都發揮出來才行。因此沒有用到的地方,不只是可惜,對身體沒有使用的地方,還有點失禮喔。除了無法作成技法,有時可能也會發生受傷的情況。

回到單手抓,這是基本中的基本技法,可惜的是,這是不易練得好的技法,不可思議吧?練不好是有以下的原因。

最典型的理由是,單手抓的身體意識只放這隻手上。另一側的手,閒著沒有任何作為。單手抓、正面打,都是要用兩手作動作的。

兩手的應用是指左右手互為陰陽,交替使用,手腳配合或左或右的連續動作。從陽開始轉陰時,等待中的陰也同步轉陽。例如,單手抓的呼吸法中,單從被抓的手動作是不行的,需與沒有被抓的另側手同時連動才行。單手抓也要配合兩手與兩足配合一起動作才行。

單手抓用兩手動作,一開始會看到的像只有單手應用的技法,像正面打也是兩手應用的。兩手抓應用時,要將陰陽帶入自覺裏。如能與兩手動作帶入技法時,前打或奪劍等,均能完成這類技法。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76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75回】  合氣道與管弦樂團

合氣道重視技法磨練,因此身體的應用方法就變得很重要。

原則上合氣道技法不是只用手作動作而已。手部動作做得好,主要靠全身所有的部位一同動作。而且各部位的動作還要互相協調才行。這樣就像管弦樂團一樣。

管弦樂團,大型的管弦樂團可稱為交響樂團。交響樂團裏有指揮家與樂團的團圓(演奏家)100人。各演奏家不是各自將自己的部份作最完善的演奏,一定要將心思放在樂曲的調和上。

這種調整專靠指揮家適時的指示,是要強的還要是弱一點。

作合氣道技法時,手、腳、驅體都是要應用到的,在管弦樂團來說,有管樂器、弦樂器、打擊樂器等。弦樂器有小提琴,中提琴,低音提琴;管樂器有長笛,小號,圓號;打擊樂器有定音鼓,鼓等等之分,還有第一、第二等多人組成才成為樂團。

人類的身體也是,手還分手掌、前臂、上臂、肩甲骨也包含在內。腳也分腳、腳踝、脛、膝、腿;驅幹亦分背、胸、腹、腰等等。這也和樂團的各種樂器一樣。

首先,手、腳、軀體要先能各自靈活運動。再來就需要與各個部份能協調一起動作,作技法的原理也是一樣。

因此,手要從手掌、前臂、上臂、肩甲骨能有效的動作才行,進而由此開始鍛練。

樂團的各單位,或是小單位裏的任何一個人,失手或是沒有演奏到一定水準時,這樣演出的樂曲一定不會太好。

同樣的的情況,作技法時,手、腳、軀體沒有合宜的配合動作下,技法也一定會作不出來吧!手的動作要是有一點不對的話,是完成不出好技法。由此一支手指作不好動作,技法也同樣不會太好。

想要作好技法,身體的各部位要作最高的動作鍛練。各部位的協調靠「心」來確實指揮。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75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74極限的事情

合氣道是用技法的形與相對稽古,磨練與精進的武道。一般是在道館作每周幾日、每次12小時的稽古。現在繁忙的社會裏,很難取得這樣的時間,只能在有限的範圍裏精進。

在有限的時間裏,上達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大家都是抱持希望上達而參與稽古吧。上達中或是想要上達希望才能持續的稽古,要是沒有上達希望的話,應難以持續稽古吧。

短時間的稽古,該如何稽古。不是希望或願望就能上達。上達是需要靠努力。

短時間的稽古要能上達的重點在於「以自己的極限來練習」。

「作自己極限的事情」是用自己現在所學,以最高水準的在稽古中活用。與對手或強或弱、與學長或是初學者,都是無關的。自己盡全力在自己最高能力來練技法。所謂的最高是指自己現在學會的技法、身體應用法、呼吸法、感覺、意識、知識、思想等都用最高水準來應用。

但不能以此就滿足了。完成最高時,還有更高的境界。更高的境界之後還有更長遠的道要去行進。

每每以我們以為是開祖的最高境界呈現,但之後,又有更高的境界出現。完成一個階段的目標,再往下一個目標去完成。開祖與我們之差別,如同雲泥。以開祖為學習對像,時時以自己的最高極限去稽古,是我們合氣道同仁所要繼承的。

習慣於用最高極限的稽古,不是只在稽古的時候,演武與講習會時都要用最高極限來作。偷工減料、自己特強的技法、習慣動作,這些都是不要有的作法。

工作上也是這樣,會用自己最高的能力來作事。漫不經心或是保留實力,這都是不可以的。在道館也是一樣不能作這種練習,不論對手是不是初學的人。

作極限的事情,就是以練到自己的極限,再超越極限。這樣才能將上達與進步成為一體。

上達、進步是將自己的技法水平提高。這才能使自己脫胎換骨。挑戰新的事物,就是要用自己全部的能力來面對挑戰。

這並不一定是會成功,也有失敗的危險,也有何時才能作得成功的不安。要戰勝新的事物,一定要挑戰自己。要是都作已作得到事、壓箱底的事、順手的技法,這樣是不會進步與上達。

永遠做到最好的,專致於將自己提昇到最高,再往更高的目標前進。此時,最好從合氣道的練習首先開始吧。

譯自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74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73回】  從立圓開始

合氣道藉由相對稽古,作合於宇宙法則的技法磨練,以求上達。

不過,基本技法的形不論練過幾千、幾萬次,仍然會有不如意的地方。對手如順力道而行就不會有什麼問題,但遇到有力量的對手,稍加力量反抗時,就不能將技法完全的呈現。

「單手抓四方摔」受方用力壓在手腕時,不但不能作出技法,甚至連手都無動彈。這是有原因的。

原因其一,將握持的手往水平的橫向迴轉。對手要是沒什麼力量時,是可能帶動對手,而要將有力量的對手往水平方向帶,不但不能使對手的身形變動,更無法完成技法。兩手兩手抓、單手兩手抓的結果就更慘了。

一般作不到,就沒有辦法。而問題不在此,而是稽古的量不足,不是力量不夠。不斷的稽古,應能順利作成技法,只要一點力量就能作技法、對手惡作劇而無法作成技法、這些都不是作不出技法的理由。

從外面看,就能理解,應是稽古量與力量雙重不足。其他還有作不出技法的原因在於漫不經心。因為不合理的動作、不合理的練法。

開祖的合氣技在於圓的溶合。圖有立圓、平圓。

上下的立圓稱為天的呼吸,手掌向外往左右(上下)劃圓。

左右的平圓稱為地的呼吸,手掌向肩、腹,身體中心靠時的圓。

「單手抓四方摔」作不出來的最大原因,在於雙方接觸的手往橫向劃圓。平圓初始起動時,帶不動有力量的人,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。水平的橫向,因為不能帶得動對方,要是對方不想配合動作,很難作得出技法。

作「單手抓四方摔」時,需先要從立圓開始動作。使用縱向的立圓,對手能靠過來,進而體形崩動,使兩者成為一體化。這樣就能將對手當成自己的分身,自由的作動作。與對手一體化後,就從立圓,就是手成十字,再作橫向的平圓動作就行了。

開祖曾說:「技法是天地的呼吸,交流所生」。記得天的呼吸為縱向、地的呼吸為橫向。由此天的呼吸為縱向圓()、地的呼吸為橫向圓(平圓)

開祖還說:「天的呼吸往地的呼吸」(『武産合氣』)因為天的呼吸往地的呼吸,所以要先縱的呼吸、就是先要從立圓開始動作。

技法,不是用手作橫向的動作,手掌需朝縱、橫作十字動作與反向的立圓作動作才行。

譯自 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73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72回】 手與腰腹聯成一體的應用

合氣道是雙方一起對練的,要和受方的動作來合,進而磨練技法、練成合氣體。合氣道的基本技法沒有太多,但也從這些基本技法發展出取方(單一攻擊法)與多人攻擊的應用,進而再加上無數次的稽古。相同的事情,不斷的練習,在數年的稽古下,技法應該會有效了吧。這是不清楚合氣道深奧的一廂情願想法。

技法雖主要是手的動作,但不能單只用手。這種矛盾是有意思的,如同禪問一樣。合氣道可稱為動禪也說不定。

作技法時,動作要到作到最後,不能單只用手做技法,指的是從最初的動作就開始了。

從手出來的力量比從身體中心的腰腹出來的力量,會比想像中的弱很多。所以力量要從腰腹出來。因此,腰腹的力量要集中在手部後,再由手應用,這是比較重要的。

首先,手一定要和腰腹結成一體。合氣道的特色在於手和腰腹結成一體。

但,這點不是容易的事。要是沒有特別注意的話,往往都是手在動作,不能與腰腹結成一體。手與腰腹各自動作時,手無法接收到腰腹來的力量,只能單靠手的力量而已。

其次,手與腰腹結成一體,先用腰腹,再用手。也就是說先從身體的中心開始動作,之後再轉到手的動作。

作技法的時候,有兩點是一定要must的。作不成技法時,特別是初學者,手與腰腹多半沒有結成一體,多半是用手作技法。這不是單只有合氣道,跳舞、棒球、高爾夫等都是一樣的。作不好的人,是手與腰腹沒有結成一體,從手先作。而作的好的人,將力量從腰腹的脊柱發出,經由肩甲骨、臂部再往手部釋出。

先行手與腰腹的連結,經由腰腹才開始動作。

譯自 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72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合氣道進步的秘訣【第271回】  鍛練從末端、應用從中心開始

人體骨架是由骨、關節、肌肉、筋等所組成。合氣道的技法是用身體來作出。也就是用骨、關節、肌肉、筋等,發揮出最大的功用。

但一開始,人都是沒有武道基礎的身體,因此要先作成武道體出來。

手臂的關節有7個之多, 其中手腕、肘、肩、胸鎖關節都是能各自活動的關節,或能上下左右轉動。因此要多練手臂,而訓練的的時候,不是練長長的一支手,最好能由各個部位,分開來練。

合氣道技法也是分開來練,開祖說過「合氣道技法的外形都是以分開的身體各節作練習準備」。

例如,要練手腕「二教」(受身與取方)、要練肘「三教」(受身)、要肩「一教」(受身),這些都是典型的技法。

手臂的訓練,大約可分為手腕、手腕到肘的前臂與肘,從肘到肩的上臂與肩,肩到肩鎖關節的肩甲骨,從身體的末端往中心練起。這些關節,基本上都能上下左右的轉動,所以加些力道,作縱橫、交叉的鍛練。

唯,作技法的當下,這些要練的部位各自分開的用力,是出不了力的,更無法完成技法。要使技法能完美的作成,一定要將各部份聯動起來一同應用。

想將分開鍛練的,給聯動起來,就如同把手臂各節聯成一支來訓練,所以手要像螺旋一樣來練。而螺旋是將各自分開的各個關節,結在一起的套環。

做技法時,起始的部位不是末端,反而是要從身體中心開始。初學者多半會行末端開始動作,而且不會將身體聯動在一起,反而是分開各自的做動作。所以技法無法做得好。

末端能給的力量,是相當的小。這種小小的力道是無法控制對方的。要從身體的中心開始,將腰腹的力量傳導到末端的手部,也是說動作是從身體中心開始。

鍛練是將身體分開,各末端開始各自朝身體中心來練,而技法的應用,卻要將各部位聯成一體,且力量要從中心往末端傳導,動作要點在於身體的中心而非未端。

 

譯自 http://sasaki-aiki.com/article3_271.php

k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