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4.02.人生雜誌
「自我」可分為七個層次:「身體」、「心」、「世界」。「宇宙」,「眾生與業力」、「願力」、「解脫」。
「身體」根據《圓覺經》的說法:「妄四大為身相。」
「宇宙」世界的存在及其活動範圍,稱為「空間」,歷史上的生命過程及其價值的延伸,稱為「時間」。時間與空間相加,才能感受自我的存在。
佛教的目的,是讓我們超越自我的業力的困擾,獲得解脫。然而,個別的自我和全體的(眾生),都是息息相關,沒有辦法分開,因此若希望解脫自我,必先發願解脫別人;希望自我不受業報,必先發願救度眾生。
何謂「解脫」?即是佛法講的空、無相、無願的三解脫門。
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。聲聞緣覺。乃至權乘諸位菩薩。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。願與法界眾生。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禮拜、持誦八十八佛,很適合作為剛入門的佛弟子或初出家僧眾的修學恆課,由此培養善根,幫助道心不退。
「懺悔完還要發願,方名為懺悔。」
行願的意義在於「以願導行、以行踐願」,諸佛菩薩在因地勇於發利益眾生的大願,勇於實踐自己的大願,而能成就佛果。
「懺悔是自找反省丶自我消融,發願是自我期許,迴向是祝福利他。」
以佛的慈悲引導,敬佛,禮佛,學佛、成佛。
佛的十號: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,與佛同行。
修習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慈心等十波羅蜜。
「應供」從字面上看,是指佛的功德清淨圓滿,值得一切眾生,包括梵天及諸天神眾的供養。
煩惱是輪迴的根本。
梵文arhat (阿羅漢)則含有殺賊、破輻、遠離一切不善、不在隱密處造惡等多重意義。
餘習不是煩惱,而是煩惱長期薰染而成。
遇到生活上的不如意或挫折時。可以憶念佛德,提醒自己放下主觀的價值判斷、視野不同,世界也會變得寬闊。
所謂的世間,包括行世間、有情世間、空間世間;有名色、五蘊的幻化無常、苦、無我,也有三十一界眾生的習氣與煩惱,以及整體宇宙世界體系。
佛經上常說:「眾生剛強,難調難伏。」
運用神變調伏殺人魔王鴦崛摩羅;用慈心調伏發狂的醉象;用忍辱與智慧調伏吃人妖精阿拉瓦卡。
從調自己的心開始,運用佛法感化自己、調柔自己,修正自己、勸勉自己。
苦(無常故苦)、集(苦的起因)、滅(苦的止息)、道(朝向滅苦的道路)。
所以「佛」是自覺、覺他,覺行圓滿的人。
「五法懺悔」,即懺悔、請佛、隨喜、迴向、發願。
「普佛」意指由大眾共同修行的佛事,不像其他的懺儀必須設懺壇、限制人數,普佛則是全體參加,不必特設壇場。
拜懺貴在心誠,而非形式。
八十八佛名德相與學佛心功課
過去久住娑婆世界五十三佛 |
||
佛名 |
特德 |
學佛心功課 |
1.普光佛 |
智慧光遍照一切境界。 |
對人付出友誼,伸出援手,就是在散發和樂平安的光芒。 |
2.普明佛 |
心中沒有一絲一毫微細的無明黑暗。 |
要做無塵的反射鏡,明鑑一切物,不沾一切物。
|
3.普淨佛 |
佛土清淨,佛身也清淨。 |
心中有阻礙時,眼中的世界皆不平,心中無困擾時,眼前的世界都美好。 |
4.多摩羅跋栴檀香佛 |
破盡諸惑,如同多摩羅跋栴檀遠離塵垢治眾生病,不被三界之火灼燒。 |
煩惱即菩提,並不是說沒有煩惱,而是雖然有煩惱,但是你不以它為煩惱。 |
5.栴檀光佛 |
經常念佛、憶佛,如同「香光莊嚴」身染香氣。 |
不要用壓抑來控制情緒,最好用觀想、用佛號、用祈禱,來化解情緒。 |
6.摩尼幢佛 |
宣說八萬四千法門,如同摩尼寶珠結成幢,莊嚴一切眾生心地。 |
每天多說一句好話,多做一件好事,所有小小的好,就會成為一個大大的好。 |
7.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|
聚積所有珍貴的法寶,使一切眾生都能夠心生歡喜。 |
煩惱消歸自心就有智慧,利益分享他人便是慈悲。 |
8.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 |
所有眾生都喜歡看見這尊佛,而生起勇猛精進心。 |
做任何事,一定要抱持積極樂觀的態度,自己快樂,才能讓他人也快樂。 |
9.摩尼幢燈光佛 |
佛的光明如摩尼寶珠所結的幢,破除眾生癡暗無明。 |
練習用慚愧心、感恩心、懺悔心消融煩惱。 |
10.慧炬照佛 |
智慧光照耀一切法界。 |
智慧並不只是通曉經典,而是要有轉化煩惱的巧妙方便。 |
11.海德光明佛 |
果德光明廣大,無窮無盡。 |
超越了自私自利、利害得失的自我中心,就能讓心胸開闊、包容心增加,得失心也就減少了。 |
12.金剛牢強普散金光佛 |
智慧光普散所有世界。 |
淨化人心,少欲知足;淨化社會,關懷他人。 |
13.大強精進勇猛佛 |
具大威德力,精進說法度眾無有厭倦,勇猛降伏天魔外道。 |
肯定自我而對自己的優缺點不執著,不因此驕傲、懊悔,而持續不斷地精進努力,便是一種無我的態度。 |
14.大悲光佛 |
具有救度苦惱眾生悲心無量,如光一般遍照一切眾生。 |
心甘情願奉獻自己的所有、所知,利益家人、親友,乃至一切眾生,成為大眾所需要的人,便是一個「要人」。 |
15.慈力王pvj佛 |
佛視眾生如己出,給予無上的快樂。 |
不要用壓抑來控制情緒,最好用觀想、用佛號、用祈禱、,來化解情緒。 |
16.慈藏佛 |
運用無盡的法寶,慈悲度化眾生。 |
慈悲心愈重,智慧愈高,煩惱也就愈少。 |
17.栴檀窟莊嚴勝佛 |
功德莊嚴,身上八萬四千毛孔都流出栴檀的香氣,熏香一切法界。 |
人生要在安定之中求富足,又在鍛鍊中見其莊嚴。 |
18.賢善首佛 |
賢德、善行第一。 |
勤於照顧眾人的苦難是大福報,樂於處理大家的問題是大智慧。 |
19.善意佛 |
對所有眾生都懷著大慈悲心,善意說法使其受益。 |
慈悲待人,是幫助他、寬恕他、包容他、感動他;智慧對事,是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。 |
20.廣莊嚴佛 |
法相無上莊嚴。 |
佛在心中,佛在口中,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 |
21.金華光佛 |
透過修行,清淨的本性顯現,發出燦爛的光輝。 |
心不開朗就是苦,心境豁達就能轉苦為樂。 |
22.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 |
慈悲的寶蓋覆蓋廣袤虛空,自在度化一切眾生。 |
自在的人生,並不是沒有挫折,而是在有挫折的狀況下,仍能保持身心平穩,從容以對。 |
23.虛空寶華光佛 |
法身廣大,報身莊嚴,化身光明。 |
任何事如果把自已放進去,就有問題、有麻煩。除掉主觀的自我得失,就得解脫了。 |
24.琉璃莊嚴王佛 |
法身如琉璃堅固、清澈,福慧具備,莊嚴無與倫比。 |
恭敬心護持三寶,清淨心弘法利生。 |
25.普現色身光佛 |
應機化現,放光普度眾生。 |
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,在奉獻之中成長,廣結善緣。 |
26.不動智光佛 |
佛的根本智寂靜不動,智慧之光卻遍照法界。 |
心隨境轉是凡夫;境隨心轉是聖賢。 |
27.降伏眾魔王佛 |
降伏煩惱魔、五陰魔、死魔、天魔,自在無礙。 |
被煩惱撞著了,此時最好享受自己呼吸的感覺。 |
28.才光明佛 |
辯才無礙,用流利的口才破除眾生迷惘。 |
話到口邊想一想,講話之前慢半拍。不是不說,而是要惜言慎語。 |
29.智慧勝佛 |
煩惱盡除,智慧超越一切。 |
中不存得失想,便是世間無事人。無事不是沒事做、不作事,而是做事、任事之間,心中沒有罣礙。 |
30.彌勒仙光佛 |
慈悲之光無可比擬,照亮法界。 |
慈悲,是以平等,無差別,非對立的態度,來看待一切人。 |
31.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|
佛性如如不動,隨順因緣光照眾生,法音圓滿,最為尊上。 |
做人處事要「內方」而「外圓」,「內方」就是原則,「外圓」就是通達。 |
32.世淨光佛 |
放大智慧之光,使世間清淨、莊嚴。 |
凡事要正面解讀,逆向思考。 |
33.龍種上尊王佛 |
德行圓滿,無比尊貴。 |
學歷不代表身分,能力不代表人格,名位不代表品德,工作沒有貴賤,觀念及行為卻能決定一切。 |
34.日月光佛 |
根本智顯發如日光常照,度眾的方便智如月光因時而現。 |
包容別人時,雙方的問題就解決了。 |
35.日月珠光佛 |
具足道種智、一切智、一切種智,散發日、月、珠之光。 |
把自我的利害得失放下,才能有通達天地萬物的智慧。 |
36.慧幢勝王佛 |
智慧的高幢超過一切眾生,莊嚴一切法界。 |
智慧,不是知識、不是經驗、不是思辨,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態度。 |
37.師子吼自在力王佛 |
說法的聲音又大又遠,凡是聽法的眾生,內心也都能自在毫無拘束。 |
說話算話,用真心講實話,用好心講好話,就是立言。 |
38.妙音勝佛 |
最殊勝的妙音,十法界都聽得到。 |
說好話、做好事,少造惡業,就能改變個人的命運,也能把人類的共業扭轉過來。 |
39.常光幢佛 |
以法幢揭示人人心地本具智慧光明。 |
無論忙碌與否,獨處或群居,內心經常保持著安定、祥和、清明,就是修禪,便是落實心靈環保。 |
40.觀世燈佛 |
以智慧照破黑暗,點亮自己也點亮他人。 |
人生要在平淡之中求進步,又在艱苦中見其光輝。 |
41.慧威燈王佛 |
以智慧光柔和攝受,以威德光強力折服。 |
用智慧處理事,以慈悲關懷人。 |
42.法勝王佛 |
成就佛道,為三界的大法王。 |
提得起是方法、是著力的開始,放得下是為了再提起;進步便在提起與放下之間,級級上升。 |
43.須彌光佛 |
智慧光璀璨輝煌,如同須彌山。 |
人生的苦與樂,往往來自心的體驗。若能把人生的苦樂,當成是增長慈悲心和智慧心的過程,就是大自在人。 |
44.須曼那華光佛 |
應機說法,讓所有眾生都稱心歡喜。 |
做事時多為別人想一想,犯錯時多對自己看一看。 |
45.優曇缽羅華殊勝王佛 |
稀少、珍貴,勝過一切。 |
凡是盡心盡力以利益他人來成長自己的人,便是一位成功者。 |
46.大慧力王佛 |
所有迷惑皆已破除,為具有大智慧力的法王。 |
智慧,是在任何狀況下,心平氣和地把自己歸零,處理一切事。 |
47.阿閃毗歡喜光佛 |
以不動的智慧,隨順眾生放光說法,使眾生歡喜。 |
自求心安就有平安,關懷他人就有幸福。 |
48.無量音聲王佛 |
說法時一音化出無量音,各類眾生都能心開意解。 |
不論對方是喜歡的人或討厭的人,不管遇到任何開心或麻煩的事,都要心平氣和地處理事、對待人,這就是「是非要溫柔」。 |
49.才光佛 |
以流暢的話語開導眾生,並放出通透的光亮使其覺悟。 |
處理問題要心平氣和,心不平、氣不和,則容易說錯話,讓問題更複雜。 |
50.金海光佛 |
本質堅固如金,顯現出廣大如海的外相,作用如光明般無邊無量。 |
解開愛恨情仇心結,學習慈悲喜捨心量。 |
51.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|
智慧高如山、深如海,一切皆融通,得大自在。 |
以智慧時時修正偏差,以慈悲處處給人方便。 |
52.大通光佛 |
法身德廣大無邊,解脫德通達無礙,般若德破除癡暗,三德皆具足。 |
成熟的人不在乎過去,聰明的人不懷疑現在,豁達的人不擔心未來。 |
53.一切法常滿王佛 |
體證一切緣起法,圓滿各種法門。 |
認清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事實,就能完成內心世界的真正平安。 |
常住十方一切世界三十五佛 |
||
54.釋迦牟尼佛 |
對一切眾生平等慈愛,對自己修習寂默清淨心。 |
慈悲,是怨親平等地愛護一切眾生;智慧,是恰到好處地解決一切問題。 |
55.金剛不壞佛 |
以慈悲智慧莊嚴自身,身如金剛,堅固不壞。 |
積極人生,謙虛滿分;自我愈大,不安愈多。 |
56.寶光佛 |
身上散發出的寶光,一切世間諸光所不及。 |
環境是我們的鏡子,發現自己的言行舉止讓他人不舒服、驚訝,或者不以為然,要馬上反省、懺悔、改進。 |
57.龍尊千佛 |
具種種神通自在,到處備受尊敬。 |
任何狀況下,對人要尊重,對事要負責,對自己要有智慧。 |
58.精進軍佛 |
大雄大力大法將,破盡所有無明怨賊。 |
少點成敗得失心,多點及時努力的精進心,成功機率自然會增加。 |
59.精進喜佛 |
累世累劫勇猛精進修行,常住法喜之中。 |
用慚愧心看自己,用感恩心看世界。 |
60.寶火佛 |
智慧之火燒盡自他煩惱。 |
為他人減少煩惱是慈悲,為自己減少煩惱是智慧。 |
61.寶月光佛 |
智慧光照耀眾生,使眾生身心清涼安樂。 |
把眾生的幸福提起,把自我的成就放下。 |
62.現無愚佛 |
現智慧德相,斷盡微細愚癡。 |
活在當下,不悔惱過去,不擔心未來。 |
63.寶月佛 |
清淨光明的智光常照法界。 |
把心念轉過來,命運也就好轉過來。 |
64.無垢佛 |
現出自性清淨心,沒有一絲一毫垢穢。 |
若心裡打結時,最好能向內觀看自己的起心動念處。 |
65.離垢佛 |
破一切愚癡,一切煩惱,永離垢穢相。 |
當煩惱現前不要對抗,要用慚愧心、懺悔心、感恩心來消融。 |
66.勇施佛 |
以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三種布施功德等施眾生,沒有懈退之心。 |
奉獻自己,成就他人。 |
67.清淨佛 |
自性清淨,遠離所有塵染,住於淨土之中。 |
少些人我是非執著,多些成人之美的言行。 |
68.清淨施佛 |
沒有布施的「我」、受布施的「人」、所布施的「物」,行不著相的清淨布施。 |
一個笑容,一句好話,都是廣結善緣的大布施。 |
69.娑留那佛 |
學習佛法如飲甘露水,大眾都有成佛的可能。 |
自愛愛人,愛一切眾生;自救救人,救一切眾生。 |
70.水天佛 |
平等心視諸佛與眾生沒有高下差別。 |
不要自以為是,也不必小看自己。 |
71.堅德佛 |
以證得的菩提涅槃德相,化度無邊眾生。 |
凡事心存感恩,努力當下,把自己當成是承先啟後的「輸血管」,一方面接受先人的養分,也把自己的養分往下傳,就是善盡生命之責。 |
72.栴檀功德佛 |
法身功德之香普薰眾生,消滅所有的煩惱熱病、無明風毒。 |
只要少鬧一些無意義的情緒,便能少製造一些不必要的煩惱。 |
73.無量掬光佛 |
放無量大光明,無數的方便法也由其中出,使有緣眾生都能得度。 |
為了眾生所做的一切事情,必能心想事成。 |
74.光德佛 |
慈光普照,使眾生旨能感受諸佛眷顧的無盡恩德。 |
慈悲,是對任何人不僅不去傷害他,還要去幫助他。 |
75.無憂德佛 |
永遠沒有憂惱。 |
只要心平氣和,生活便能快樂。 |
76.那羅延佛 |
修種種功德嚴飾全身,身如金剛般堅固,不能沮壞。 |
堅韌心易度難關,長遠心可成大事。 |
77.功德華佛 |
因地修善行功德,待果熟圓滿,果德如百花齊放。 |
發願有其次第,從小處著手,從近願開始。存好心、說好話、做好事,是人人可以做到,人人可發的善願。 |
78.蓮華光遊戲神通佛 |
現種種清淨莊嚴、事事無礙之相,自在遊化十方世界。 |
過去、未來、名位、職稱,都要看成與自己無關,但求過得積極、活得快樂,便是幸福自在的人生。 |
79.財功德佛 |
修自利、利他種種功德,由此積聚的法財永遠不會遺失。 |
修自利、利他種種功德,由此積聚的法財永遠不會遺失。 |
80.德念佛 |
一心一念皆在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。 |
寧以勤勉補笨拙,勿仗聰明而懈怠。 |
81.善名稱功德佛 |
行菩薩道時,廣修六度萬行一切無漏善法,成佛之後,十方世界都能聽到無上的大名號。 |
遇到好事,要隨喜、讚歎、鼓勵,並且虛心學習。 |
82.紅燄帝幢王佛 |
智慧光明遍照一切法界。 |
做無底的垃圾桶,學無塵的反射鏡。 |
83.善遊步功德佛 |
步伐如象一般穩重,一舉一動皆能感發眾生發菩提心。 |
踏踏實實做人,心胸要廣大;穩穩當當做事,著眼宜深遠。 |
84.鬪戰勝佛 |
擁有禪定弓、智慧箭、光明劍,摧伏陰魔、煩惱魔。 |
「精進」不等於拚命,而是努力不懈。 |
85.善遊步佛 |
走遍十方微塵世界,度一切有緣眾生。 |
要有當別人墊腳石的心量,要有成就他人的胸襟。 |
86.周匝莊嚴功德佛 |
無上功德,周徧莊嚴一切法界、普利一切眾生,永遠沒有窮盡。 |
學佛的人,有兩大任務:莊嚴國土,成熟眾生。 |
87.寶華遊步佛 |
隨足跡所踏之處,生出朵朵蓮花。 |
要重視善因的培育,不要只期待美果的享受。 |
88.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 |
身心安穩,清淨無垢,不受任何境界動搖,就像茂盛穩固的大樹,在暑中遮蔭大地,親近的人無不感到清涼。 |
有奉獻心的人,就不會擔心自己不受照顧;有了願心,便有心力去照顧人。能夠照顧人,也就能夠照顧自己。 |
迴向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|
||
法界藏身阿彌陀佛 |
一切佛的心性,包藏一切法界;一切諸佛功德,一佛全體具 |
心量要大,自我要小。 |
迴向極樂世界阿彌陀佛
法界藏身阿彌陀佛:一切佛的心性,包藏一切法界;一切諸佛功德,一佛全體具足。心量要大,自我要小。
感受到,擁有愈多,失去時就愈痛苦。「我已看盡繁華,捨此身外,別無他想。」
「利人利己是是好事,利人損己是善事。損人利己是壞事,損人損己是蠢事。」
生活中,有時一些看似挫折、阻礙的事件,很有可能只是轉了個方式的另類祝福。一時的不順遂、失意,或遭遇煩心、牽掛的事,或許背後有一個更遠大的原因;或許是一個學習的經驗歷程,一個讓我們走向更成熟圓滿的祝福,只是發生當下,凡夫的心智無法看透理解。
「人生一定要有缺憾才是美好」。堅信它是化了妝的祝福,就比較不會衍生怨懟、不甘、痛苦等負面情緒。
如果把視野拉廣,把時間拉長,空間拉遠,很多念茲在茲、怎麼都看不破、千般計較、萬般怨尤的問題,不也像是另一種「蝸牛角上的爭戰」嗎?
無論是誰,只要心中有任何疑惑,便應該趕快努力把它排除掉,不可置之不理。
物欲橫流/簡樸生活(色);虛情假意/真誠無偽(受);意識型態/純真初心(想);躁動不安/活在當下(行);妄想執著/空靈的心(識)。
心靈訓練:不動心→恆常心→無懼心
戰士參不放棄他熱衷的事業,戰士堅持他自己的工作,戰士只能在他的所愛中找尋到生命的意義。」「戰士毋須盡善盡美,不須常勝不敗,不必刀槍不入,事實上戰士非常脆弱,那才是唯一真正的勇氣。」
「死亡是一種轉變,死亡並不可悲,可悲的是大多數人根本沒有真正活過!」
云何無畏如師子,所行清淨如滿月?云何修習佛功德,猶如蓮華不著水?
古德將菩薩行法分為四種:教、理、行、果;學教悟理,悟理之後修觀、觀理而行,修行終而證果。
「精進不放逸,令如來歡喜;慈悲深智慧,令眾生歡喜。」
進止安徐如象王,勇猛無畏猶師子,不動如山智如海,亦如大雨除眾熱。
心住菩提集眾福,常不放逸植堅慧,正念其意恆不忘,十方諸佛皆歡喜。念欲堅固自勤勵,於世無依無退怯,以無諍行入深法,十方諸佛皆歡喜。
唯有不動,才能看到人的狀態。